龍巖縣
本晉新羅地也,為苦草鎮。唐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峒置汀州,以苦草鎮為新羅縣。天寶元年,以縣東有巖如屋,其中虛,石壁有紋如龍,頭角鱗鬣皆具,因改名「龍巖。」 大曆十二年,改屬漳州。宋、元、明因之。成化四年,析居仁等五里置漳平縣。隆慶元年,又析集賢里置寧洋縣。
皇清因之。
南靖縣
本龍溪、漳浦、龍巖三縣地也。元至治中,以其地險遠,難於控馭,乃割置縣治,在九圍礬山之東,名曰「南勝。」 至元三年,畬寇李勝等作亂,殺長史晏只哥。時同知鄭晟、府判喜春,會萬戶張哇,哇討之不利。邑人陳君用襲殺勝,乃徙治於小溪琯山之陽。至正十六年,縣尹韓景晦以其地僻多瘴,又徙於雙溪之北,改名「南靖。明因元舊。正德十三年,析清寧、新安二里置平和縣。嘉靖四十年,饒賊陷城,乃遷縣治於大帽山下。萬曆二十三年,復改還舊縣。
皇清因之。
長泰縣
本隋泉州南安縣武德鄉地也。唐乾符三年,邑長張思進始置武德場,以便輸納。文明元年,改為武勝,又改為武安。南唐保泰元年,陞為縣,改名長泰。宋太平興國五年,邑民楊海等以本縣去泉州三百餘里,期會徵輸不便,乞舍遠就近,改隸漳州。泉守林金吾以聞,於是縣始屬於漳。元、明仍宋舊。
皇清因之。
漳平縣
本龍巖縣地。明成化三年,龍巖縣民林廷琥等,以「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 五里去縣遠而地險,賦稅不供,請別置一縣以控制之。朝廷下三司議。七年遂析置漳平縣。邑居漳上流千山之中,此為平衍也。嘉靖十四年,割聚賢里九圖置大田縣,屬之延平府。
皇清因之。
平和縣
本南靖縣治。明正德間,象湖等處作亂,提督軍門王守仁發二省兵勦平之。於是南靖儒學生員張浩然、鄉老曾敦立等呈請設縣,守仁為奏請於河頭大洋陂地方開設縣治,割南靖、清寧、新安二里地以畀之,縣名「平和。」
皇清因之。
詔安縣
本漳浦縣南詔地。宋為臨水驛。元至正間,右丞羅良命屯官陳君用城之。明弘治間,廣寇為患,調漳州衛後所官軍,置守禦千戶所。正德己卯設捕盜通判駐焉,兼督平和、饒平,尋以不便廢。嘉靖八年,鄉民許仲遠等請設縣。九年議析漳浦縣二、三、四、五都為縣,名縣曰「詔安」 ,取「南詔安靖」 之義。
皇清因之。
海澄縣
本龍溪縣八九都地,舊名月港。明正德間,土民私出海貨,番誘寇,禁之不止。嘉靖九年,巡撫胡璉議移巡海道鎮漳州,於海滄置安邊館,歲委通判一員駐守。二十七年,巡海道柯喬議設縣治於月港九都,適地方稍寧,暫停止。三十年,建「靖海館」 ,以通判往來巡緝。三十五年,「海寇」 謝老突至,擄掠焚燬。軍門阮鶚召居民築土堡,為防禦計。未幾,倭入寇,姦民乘機為亂,結巢盤據,遍掠人民。四十二年,巡撫譚綸始招撫之,仍更靖海館,設海防同知於此。四十三年,巡海道周賢宣計擒巨寇張維等,正以典刑,地乃大定。時聽選官李英、陳鑾等在京,具奏設縣,事下覆議。四十四年,知府唐九德議,割龍溪縣自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圖,并漳浦縣二十三都九圖地方,湊立一縣,轉呈撫按,奏請俞允,錫名海澄縣。隆慶元年,唐知府親詣定基鳩工,而縣治告成。
皇清因之。
寧洋縣
本龍巖縣集賢里之東西洋,四山環列,中故寬平。明正統間,始設巡檢司於此,以控谿峒之民。嘉靖四十一年,山寇廖選、蘇阿普等聚為亂,漳平知縣魏文瑞奉討賊檄,統鄉兵進戰,死之。龍巖生員曹文華、曹鳴鳳等呈請設縣,巡海道周賢宣單車入縣境,相度形勢,蘇阿普等眾猶聚於龍頭寨。四十四年,官兵進勦,山峒悉平,始題請立縣,命名「寧洋」 ;革巡檢司,割龍巖縣集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