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海澄縣

《晏殊類要》,「朝丹暮霞。」

《建城議》:「潮汐吞吐。」

《前志》:鹿石、槐浦,行過峽而迤蜒;龍頭、虎甲,折西方而交會。西溪、北溪合海潮奔迸於外;南溪、倒港接海潮旋繞於內。席帽峙其前,三洲擁其後。寧洋縣。

《前志》:金鳳玉屏,列寶障以擁於後,芙蓉貴人,聳翠微以拱於前。麟山峙其左,玉岡迤其右。

漳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總

漳州,其域為揚州,其次為星紀,其宿為牛、女,其辰為丑。按《周禮》鄭注云:「星紀,吳、越也。」 皇甫謐云:「星紀之次,於律黃鍾,吳越分野。」 《爾雅》云:「星紀,斗牽牛也。」 郭璞注云:「斗、牽牛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 《春秋元命苞》云:「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 《史記·天官書》《前漢·天文志》皆云:「牽牛、婺女揚州。」 《正義》曰:「婺女即須女」 ,天少府也。又曰,牽牛、須女,皆為星紀,越之分野。《漢·地理志》云:「粵地,牽牛,婺女分野。」 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 唐一行兩戒之說,以南斗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遠,自豫章迄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而《郡國志》、晉、隋、元明志皆云吳、越其辰在丑也。

漳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龍溪縣附郭。

保福山 ,左有保福寺,後兼淨眾入焉。亦名淨眾寺。此山為郡龍入脈之地。康熙二十七年,山半被大師構奉仙宮,漳人大不利。四十六年,郡人藍理毀之。後又被兵民築牆開堀,紳士合力填補。知府魏荔彤給示禁飭,今偉然巨觀矣。隆壽山 「前志」 作峰,《通志》作隆壽山。舊云居其下者多壽考,故名。宋時在城內,今附城址。騰龍山 一名龍亭山,在城西南隅。平地突起,奇石攢湊,俯瞰溪流。相傳有龍騰於溪,乃建亭,今廢。嘉靖間,知縣劉天授建石塔其上,今亦廢。起。鳳山 舊名高亭山,與龍亭山對峙而差小。宋儒吳勳作亭讀書其上,今廢。隆慶五年,知縣李聯芳建石塔其上,名曰「文昌寶塔。」

南山 在郡城南門外,為郡案山,山陰有南山寺。

丹霞山 在南廂,土石皆赤,舊置驛於此。郡之四郊皆稱霞東霞、南、霞西、霞北云。宋林宗臣詩云:「笑憑詩句說丹霞,城郭人民數萬家。禮接紫陽風俗厚,學傳東魯道源賒。」

石獅巖山 在城南七里,一名「南巖山。」 有巖七所,中多名勝。

名第山 在城外十里,本名天成山。唐興十餘世,漳人登進士第者,自周匡物兄弟,始以其讀書天成,敕為「名第山。」 今漳南五里有名第院,蓋祀先生也。

圓山 :在城西南十里,前後望有十二面,故曰「圓山。」 每雲氣覆之,天輒雨。

天寶山 去城三十里。五峰峭峛,周迴百餘里。上有寶巖洞、芙蓉城、百丈泉、鬼漈坑,祈雨必應。漳郡諸山多祖於此。宋時有明珠,夜飛入九龍江,為漁者所得以貢,故名。

文山 即觀音山。《一統志》作「觀音巖。」 在郡正東二十里,北臨大溪,三面通潮,與鳳凰山對峙。山半有觀瀾書院,今廢。

龍漈山 郡東南二十五里。有龍潭,飛泉百尺,直瀉而下。潭前有龍祠,鄉人禱雨多應。

水頭山 去城東二十餘里。《舊志》稱與文山、鳳山、石壁山稱水口四獸,誤。按:西溪水口在鎮門,束以犀山、象山。北溪水口在江東,兩旁有石龜、石蛇,此水口處也。若夫石壁山、文山、鳳山,與水口遠矣,并不在水邊。

白雲山 在水頭山之前。上有白雲巖,唐虔誠禪師所建也。宋朱子嘗遊此,書與「造物遊」 四字。東山 去城南十五里,圓淨秀特,俗又呼紗帽山。

同第山 一名「雙第」 ,在郡城南稍東,勢若翠幄。世傳周匡業、匡物兄弟生此,今其山中有周祠故址。

鶴鳴山 亦名石壁山,其下為雲洞,有風動石。岐山 在二十七都。岐山在北。有瑞竹巖諸勝。鶴鳴山在南。有雲洞諸勝。雲洞中,朱晦菴書「溪山第一」 四字。其上謂之岐者,以一山岐而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