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遠望若獅子昂首
石壁山 在陳坑山西南,最高,雲冒則雨。侯山 在縣西南七里。宋謝伯宜居於此。槐浦山 在縣東十里 。以上俱在九都。漸山 自九龍嶺數折而來,聳起高峰,雄大尖秀。雞籠、南岐諸山擁其水口,人居輻輳,在六、七都。
雲蓋山 在縣東南四五都。雲氣常覆其上,故名。有寺翼然,踞山之巔,所謂「大悲巖」 者也。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其外有獅子、鳳凰石、雙鯉石、老僧石。其絕頂浮出,中虛如舟,是名石船。有泉沸出,名卓錫泉。
文圃山 在同安縣界。唐隱士謝翛與弟脩讀書於此,故名「文圃山。」 又唐主簿洪文用、宋石蕡俱結廬焉。
大巖山 在一、二、三都,上有巖。
龍門嶺 在一二、三都。峰頭有石高十餘丈。宋文天祥衛帝昺南奔過此,書「龍門」 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詩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門龍過海風寒。擎天力竭忠臣斃,千古留題墨未乾。」 雲嶽嶺 在一都,與同安界。有《宋大夫顏公幾神道碑》在焉。
青礁 在一都。有顏、蘇二大姓居焉。宋時科第最盛。
白礁 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真君名本,祠首建於宋顏唐臣,旁有湧泉,即龍湫井,郡人歲禱於此。
浯嶼 在同安界。海上林木蒼翠,上有天后廟、水寨於此。今為水師汛。
胡使二嶼 在一、二、三都海門上下,延袤數里。先是,居民憑海為非。正統初,郡守甘英奏移其民,虛其地。按胡、使二嶼,即《郡志》中荊嶼、梁嶼也,今呼為海門。南北山上多荊木,或時有水馬水人。
嵩嶼 、長嶼 二嶼,俱三面臨海,居民各數百家。名之「嵩嶼」 者,宋帝昺浮舟於此,適聖誕之辰,群臣構行殿呼嵩,故名。今遺址存。
丹霞嶼 一名赤嶼。晏殊《類要》云:「海上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故名。」 龍溪南廂外,亦有丹霞山,與此不同。
圭嶼 一名雞嶼,在海口中央。其狀如龜,浮水面,亦名龜嶼。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議移海門、濠門二巡檢司,築城其上。同知羅拱辰為城八面,以象八卦,名曰《神龜負圖》。
碧邙洲在邑治之背,俗呼漏仔洲。明嘉靖間始浮出。未幾,建邑治。蓋地靈所鍾,旺氣將開也。港口江 亦名港口大溪,其源自延汀數百里而來,合九龍江及西南溪之水同入於海。潮汐吐吞,黏天浴日,浩然大觀也。《舊志》:海上有圭嶼,稱圭海;然江在澄邑,正宜稱澄江耳。
南溪 距縣六里許。原自三平經馬口,受漸山、檺、潯諸水,沿大江浮宮入於海。
普賢港 在九都
盧沈港 自石碼鎮下大江而入於海,上通龍溪。
月港在八、九都。外通海潮,內接淡水。其形如月,故名。
倒港在八都。與碧邙洲同為縣治,風水所關。海滄港 疏通石囷,內有橋市。
東頭港 :在東頭山下。
篔簹港 ,在赤口江。小魚生焉,是稱珍物。港當汐時,中流一帶宛轉纖長,而末分岐,狀如竹,故名篔簹。前志作圓通,非是。
鴻江港 :在鄭井鴻江社。
寧洋縣
金鳳山 在縣治後,本縣鎮山也。起自馬家山,逶迤由駱駝崎歷蓋竹溪、百種𤲞,過鼓樓隔,至謝田崎,轉折而東,特起員峰,是為金鳳山。麓原有巡檢司基址,前有平洋,是為縣治。
玉岡山 :在縣北。自百種𤲞分為嶺,兜《篔簹》諸山,由穿石隔赤洋埔至縣北止。
麒麟山 在縣南。自東賴家山由巖坑石兜轉至縣南止。
芙蓉山 在縣西,高聳如笏。
玉屏山 在金鳳山後。平展如屏障然。
梯雲山 朝拱縣學,與芙蓉相連。
貴人山 在利溪水尾,四時雲霧,常迷路徑,又云「迷雲古洞。」
馬峰山 :即馬家山,聳秀為眾山之望。
「天員山 」 其山極高,平坦可容萬人,山上有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