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七卷目錄

 漳州府部彙考三

  漳州府城池考

  漳州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一千九十七卷

漳州府部彙考三

漳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龍溪縣附郭。

漳州府城池 ,在唐無考。宋築土為子城,週圍四里,為門六:東曰「名第」 ,曰「清漳」 ,西曰「登仙」 ,曰「朝真」 ,南曰「雲霄」 ,北曰「慶豐。」 咸平二年,始浚壕,環抱子城。祥符六年,郡守王冕加浚西壕,又於西南隅鑿水門,接潮汐,通舟楫。其外城惟豎木柵,圍一十五里。紹興間,郡守張成大毀子城,撤外城東、西、北三面木柵,築以土,獨南一面阻溪,而子城之壕皆在城內矣。嘉定四年,郡守趙汝譡始砌東門以石,高十級,長五百餘丈。紹定三年,鄰寇猖獗,郡倅林有宗復砌西南北三面,長二千五百餘丈,為級二十,高一丈七尺。建樓櫓,浚河湟,開七門:東曰朝天,西曰安豐,南曰通津,北曰貢珠,西北為小關門,西南為龍溪門,東南為朝宗門,城上建候亭二,其下為閘河三。是歲,郡守江模始至,發鏹助役,明年,城成。淳祐九年,郡守章大任重修東、西、北門,增築城背,並砌石路,與城相周匝。元至正二十六年,陳友定命總制郡事官張理問者,改築城東、西、北三面而縮入之,獨南一面仍舊。圍二千一百七十三丈,高三丈五尺,西北一隅依「山,高二丈三尺。月城各圍五十丈,浚壕三百五十九丈。東深二丈,廣五丈;西深一丈八尺,廣四丈。南臨大溪,北依山而壑之,為乾壕門,惟東西南北四。其南偏作東西二水關,東北一帶以城中間地勢轉高,水勢不得南下,別為小溝,從東北隅城下穿一小閘,出城壕中。」 二十七年,明取漳城,仍舊重加「修治,周城為女牆一千五百一十四門,置月城,內外各建樓。月城上為女牆各六十,戰樓二十有五,城鋪二十有三,水關樓二。」 正統七年,指揮使楊隆重建西北內外門樓。天順五年,東門內外樓為颶風所拔。明年,楊隆重建外樓五間,重簷高九丈。成化五年,巡撫副都御史滕昭檄分巡僉事黃隆重建內樓七間,三簷,高一十二丈。十四年,西水關樓壞,指揮王景重建城東南址。舊築土堤,以捍溪流,然潦至輒壞。九年,巡撫副都御史張瑄命作石堤,城址始固。十八年,知府姜諒甃築外堤,高一丈三尺,長一百餘丈,廣一十丈,作亭其上,匾曰「保安。」 郡人陳舒為《記》。弘治十四年,指揮同知侯汴於西北建威鎮亭,據登高山之上,歲久城壞。正德間,知府陳洪謨、嘉靖二十五年知府顧四科、二十八年,知府盧璧,各先後遞修。隆慶元年,知府唐九德以城北芝山後地僻,修窩鋪三間,令百戶一員守之。五年,知府羅青霄、同知羅拱辰,重修各城垣,敵臺二十一座及四門月城。又於巽方撤舊樓,改建八角樓,匾曰「威鎮閣」 ,配北「威鎮亭」 ,制甚雄壯。郡人黃泮有《記》。先是,嘉靖三十二年,因地方有警,知府李僑慮以各城水閘疏虞,刱用鐵柱置於閘門。自是城河淤塞,潮水不通。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乃命撤去鐵柱,復令沿河居民挑濬,潮水復通,舟楫無阻。仍命百戶一員司守啟閉,百姓便之。萬曆十九年,城南樓災,署郡推官龍文明重修。三十七年,知府韓擢因新改南橋,露三台洲,改命南門曰「三台」 ,東曰「文昌」 ,北曰「太初」 ,西曰「太平。」

皇清順治十二年,「海寇」墮城,悉載所砌石投之海中。

世子王恢復。十三年,再築城。週圍一千九百七十一丈一尺,垛口一千零廿四箇,窩鋪七十九間,四門各築城樓,而威鎮閣竟廢。威鎮亭雖築,未幾亦廢,城樓亦歲久傾圮。康熙八年,副將袁如桂於城上增設火藥局,共一十八間,改南門名曰《時阜》。十年,巡海道陳啟泰修築東門樓。三十六年,知縣田廣英修築南城樓,其西、北二城樓俱未修築。五十年十一月,各縣復奉部文分修圮廢窩鋪及諸雉堞云。

外縣

漳浦縣城池 ,舊無城,宋乾道間,令薛世清始立三門:西曰「應龍」 ,北曰「永豐」 ,東北一門無名。令高稷又建東門曰「東溪」 ,改「永豐」 為「拱辰」 ,獨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