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乾渡 三江溪渡 俱在縣東北。鳳口渡 在縣東。上俱彰信里。
跳頭渡 、楊溪渡 俱在縣東北石銘里。顏甫陂渡 陂成當固以鐵汁,時有老婆欲從陂上過,甫怒毆之,婆絕渡而去,忽不見。須臾驟雨,陂壞,再砌不就,乃招婆神祭之,始成。今立祠陂上,凡修陂必祭之。
嚴溪渡 在縣東北旌孝里。
謝潭渡 在縣東北,善化、旌孝二里。
定方渡 、溪口渡 俱在縣北善化里。朝天路附 在欽化里朝天嶺頂,為往省朝京之路,險峻盤曲,巨石環夾其旁,往來者苦之。萬曆三十年,知縣管橘倡民別開一徑,鋤傾砌險,往來甚便。
漳平縣
浮橋 在縣南龍江潭。明正德九年,知縣徐鳳岐造船二十四隻,鋪以板,練以鐵。十四年,推官胡寧道署縣重造,加鐵練一。嘉靖間,知縣王椿、秦文昂、崇禎間,知縣徐玉華、高光映俱重修。十四年,教諭何九雲倡捐貲置田,以食守橋夫。
皇清順治十四年,總兵蘇明駐平邑,捐俸重建。甲寅
播亂,鐵練被燬為兵器。康熙二十年,知縣查繼純捐貲重製鐵練為船,增至三十六隻,比前功力較倍,扁曰「文昌橋」 ,今廢。此地山溪水溢,藉橋以利涉,不可廢也。原何九雲捐置浮橋田一在和宅紅糟坑,一在內坑車碓。後各載租穀六籮。自橋久廢,東山寺僧遂與沛然堂田並收之應清復,以備守橋之用。
迎恩橋 在縣東門外。明弘治間,知縣李讓伐石為之。舊有亭,今廢。嘉靖間,署縣主簿朱召再擇基址,拱衛縣鎮。崇禎十四年,知縣宋聘伐石重建。
拱辰橋 在縣北門外
「太平橋 」 ,在鄧坂。「新橋 」 :在西埔。
和溪橋 在小溪
龜池橋 上四橋俱有亭。
城門橋 永樂間,里人盧彥和暨曾氏捐貲募眾建,構屋九間,今廢。上五橋俱和睦里。
步雲橋 在留田
惠寧橋 在李莊。上二橋有亭,俱永福里。「東街橋 」 成化間砌石。
石橋 在馬岐林本里。封君蔣柏山造捨,修路田,自橋下至華口,上至九明,歲一修之,蔣氏孫子歲輪一人董其事。
永濟橋 在溪南。崇禎三年,里人陳六等募眾興建壘址於淵伐石為梁。高四丈,長亙十丈,功費浩重。
竹柄橋 在竹柄鄉,上有亭。
《牛相觸》岑橋 以上俱在縣東感化里。
浮橋渡 :編渡夫二名。
龍江渡 在縣南
羅溪渡 在縣北二十里。編渡夫一名。
鹽場渡 在縣西北十五里。
南洋渡 在縣北二十五里。編渡夫一名「黃猿渡 」 、藍家渡 、南塔渡。
南蛇渡 、張灘渡 、水南渡 ,俱在南路。
語口渡 。梅溪渡 。水西渡。
迴龍渡 俱在北路
平和縣
員濟橋 在翠微社。元至正間,僧瑞巖募建。梅溪橋 在小溪社。明永樂間,里人何諒重建。今廢址存。
豐埔新橋 萬曆間,知縣季概建石橋,今圮,宜興。
蓮葉徑橋 萬曆間,知縣李一鳳建。
黃莊橋 萬曆間,知縣伍匡世建石橋,旁有觀音亭。
新路橋 平和縣由東門至下寨小溪,路經高山,阻粗溪崎南角山溪石粗,水深雨漲,往來行旅,病涉不便。萬曆三十年,知縣季概始自粗山開山砌路,遇坑築橋,直至合溪崎嶺,有亭頌德。西門外橋 架木而上,旁護以欄,屢修屢廢,以水漲恆衝也。此通粵要道。
三角徑橋 :原係木橋,明易以石。
功德橋 在琯溪。其地為閩、廣之衝。舊有小木橋,水漲則商旅苦之。康熙三十八年,通判范廷謀創建,高大之。四十年,知縣郭廷彩修之。將埠頭收發革除,配此橋為每年修葺之費。
寶峰渡 、清溪渡 舊二處皆官渡,《歲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