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樓。二十九年,主簿羅盛重修。四十年,饒賊入城,俱被燒燬,止存主簿、典史廨。四十三年,知縣林挺春重修前、後堂。次年徙新城,將堂宇拆蓋。前堂、後堂又添建川堂、儀門、大門并六房幕廳。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遷復舊城,乃即原儒學故址鼎建縣署。中為正堂,扁曰「親民。」 北為川堂,為後堂,扁曰「學道。」 愛人衙舍在署之正西。為堂房二十七間。幕廳在署之正東。為堂六楹,東南為主簿衙,西南為典史衙,前為露臺,下為丹墀,中為甬道,兩廊為六房。南為儀門。延賓館在儀門外之東。後為土地祠。儀門西為監房,北為吏、典廨舍六房,承發、鋪長諸廨。共為屋一十四間。正西為龍亭庫,東北為架閣庫,西北為庫房,最前為譙樓。大門外左右為「旌善」 、「申明」 二亭,規制峻整。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白拱微重建「思補堂。」二十七年

知縣孟振玉重建鼓樓及六房。五十年,知縣劉宗業重修後樓。

典史衙 舊在署西南,今改建在主簿衙地。陰陽學 在縣署東南,今廢。

醫學 舊制在坊前街「聖侯廟」 地,今廢。

僧會司 在安福寺西,去縣治一里,今廢。道會司 舊在坊水門街,今廢。

永豐巡檢司 ,在縣北韓婆徑。正統五年設,初名「韓婆巡檢司」 ,至景泰二年改今名。

和溪巡檢司 在縣北永豐里南靖、龍巖二縣之界。正統五年設,年久傾。萬曆二十四年,巡檢陳所學重建。

按縣舊有丞衙、簿衙,今廢。又行署有布政分司,在縣治東,成化十年圮於水,因而沒入民間,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清回,改置府館。漳南道原在縣治東偏,隆慶五年,知縣曾球遷建新縣東南,遺址鬻之民間,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遷復舊城,即元城隍廟故地鼎建,今廢。府公館原地在東門內,久廢,改作「丁令公祠。」 知縣陳宗愈改建於舊布政司地,今廢。平南驛在永豐里金山社。今驛裁,署廢。

長泰縣治 在縣城東北,負羅侯山,南向。五代南唐保大十四年,以武安場為縣,始建邑治。宋淳熙初,令王孝恭重修,扁其堂曰「道愛。」 紹定壬辰,汀寇燬民居殆盡,惟署獨存,令鄭師申復修。淳祐令趙與坦復建丞、簿廳。元至正間,寇發,殘燬無餘,主簿陳文積更建之。明洪武初,知縣鄧清重修。中為正堂,堂左為典史廳,右為架閣庫。儀門之左為土地祠,右為縣獄。儀門外為大門,大門外為旌善、申明二亭,門之上為譙樓。正德十三年,知縣朱絃復修門,堂內外遍植果樹。嘉靖十三年,知縣陳塘作石庫於堂右。萬曆九年,知縣方應時修儀門東西六房,刱親賢館於儀門外東。二十八年,管橘建思過軒於堂後東偏,自為《記》。修正堂,易扁曰「偕春堂。」 譙樓、儀門圮壞,俱重建。知縣廨在正堂之後,舊在縣後山之麓。典史衙 舊在堂左。成化十年知縣劉鐸改建,在儀門之東。

陰陽學 ,在大門外之東偏。

醫學 在大門外之西偏。

僧會司 以祥光寺為之,今圮。

道會司 在縣治之東,以威惠廟為之。

朝天驛 舊在縣治後東北隅,今廢。

朝天嶺巡檢司 原在縣東南欽化里,後改建於朝天嶺巖側。萬曆十八年,移置溪口,以察白桐、磨鎗等隘出入非常。今廢 。按縣舊志:「丞簿廳。」 元至正間,寇燬今丞、簿裁。其行署有布政分司,在縣治南按察分司之右。明末圮。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之左。今廢。

漳平縣治 在縣城之南。門中為正堂,堂左為庫藏,為贊政廳,堂右為架閣庫,為龍亭庫,堂後為川堂,為後堂,為私衙,為後樓。後堂之右為書軒。正堂之旁翼為六房。堂前為露臺,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為譙樓。儀門之左右為甬門,甬門之右為獄。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延賓館。土地祠右為典史衙。延賓館前為「縣鋪。」 明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奏准創建。正德三年,知縣汪淳建「旌善亭」 、「申明亭於譙樓前左右。」 嘉靖三年,知縣施信重建。五年,正堂年久腐壞,知縣王椿修。十七年,內廨敝,知縣秦文昂修增拓之。二十七年,譙樓壞,署縣漳浦主簿朱召修。隆慶五年,知縣章述重建譙樓,鑄鐘一口,以警晨昏。萬曆二十八年,知縣施孔儉欲大興作,未卒事而去。知縣劉懷望集成之,規制始備。三十八年,知縣傅文勛重修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