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蜘蛛井 在府治鐵佛寺。世傳,唐時有紅白二蜘蛛化妖婦媚人,故鑄「鐵佛」 以鎮之。

義井 在府治南長街右。

八分井 在府治東南四十里。

染井 在保安門外

鹿跑井 在大觀山

浪花井 在府治洪山小塔寺中,水沸如浪,自晉建塔以覆井,乃安瀾焉。其下通江。按《通志》,塔名曰「無影塔。」

武昌縣

西山 在縣西三里,沿松橋九曲而登,峻拔幽麗。蘇文忠公舊遊,多古蹟焉。

郎亭山 ,在縣北二里。高八十丈,路出退谷。五代梁朱友恭鑿山開道,以強弩拔武昌,即此。下有窊尊石。

樊山 在縣西五里。山產銀、銅、鐵、紫石,高九十丈,周二十里。《水經注》云:孫權治袁山東,即此地,故舊名袁山,一名樊岡,一名壽昌。權出獵樊山,見一老姥曰:「我舞陽侯樊噲母也,魏將伐吳,當助子一戰。」 後果有赤壁之勝,因立廟祀之,名其山曰樊山,水曰樊湖、樊港、樊口。又《搜神記》:天若亢旱,燔山則雨,故名。但按古有鄂「渚、樊楚」 ,則「樊山」 之名已久,「噲母」 「樊山」 之說,似出附會。

葛山 在縣南五里。相傳為葛洪鍊丹處。虎頭山 ,在縣東三里。舊名「鳳闕。」 吳黃龍元年,鳳集於此。

石門山 在縣西三里。山石對峙如門。唐武昌令馬珦與元結同遊,石刻尚存。蓮花山 在縣南五里。山若蓮花浮水,故名。吉祥山 在縣西十里。吳王微時隱此,宋趙令𡷫墓後為庵,今廢。仙堂山 在縣東十五里。相傳有仙人修煉於此。彩雲繚繞,白晝飛昇,遺有堂基,山頂有庵,名「水月菴。」

鳳山 在縣東三十里。舊名「鳳棲山。」 吳建興中,鳳凰降,故名。

西塞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周二十七里,延連江側,東望偏高,故名。《寰宇記》云:「界于武昌縣,為關塞。」 《土俗編》云:「吳楚舊境,孫策擊黃祖于此。」

白滸山 在縣西九十里,半屬江夏,半屬武昌,乃江、武分界,雄峙江滸,雲出則雨,上有碧雲寺。神人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高十丈,周十里。吳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出此。

銅榮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三角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巍然數峰,秀出天表。

白雲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掛榜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宋永國公孟宗政墓前。面山白石,峻峭如掛榜然。

武昌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峭壁險峻。孫權都鄂,易名「武昌」 ,以此。

磨旗山 在縣治樊山路旁。石中有窟,世傳「樊噲磨旗于此。」

靠背山 在縣治後江濱。世傳,樊噲渡江靠背于此,至今有蹟。

靈溪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高四十丈,周五十里。南有靈溪觀,今廢,止有靈溪寺。

「萬松山 」 在樊山北。

虯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山陰有龍穴。《搜神記》云:「居民每見神虯出入,旱禱即雨。後人築塘其下,名曰虯塘。」

馬蹟山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高五十丈,周五十里,頂有雙馬蹟。

青溪山 ,在縣南一百九十里。高八十丈,周四十里,涌溪源出焉。

萬松嶺 在樊山,臨江,蘇東坡潁濱遊息之處,竹林夾道彌谷。建炎後,邑人伐為棟宇,遂荒礦嶺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

掛榜崖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南岡 在縣南湖側。晉王敦收郭璞,詣南岡,斬之,即此。

吳王岡 在縣西七十五里。世傳吳孫權駐蹕於此。

吳王峴 在九曲嶺下。《輿地志》:「孫權于樊口被風破舟,鑿樊嶺而歸,因名。」

石鼓峴 ,在金牛岡西。上有三石鼓,鼓鳴天必雨。今不存。

金牛堆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輿地志》云:「有金牛數十出於堆石上,遺跡見存。」 又《太平御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