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1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上磧磯 在縣西上磧湖口。以石磧橫截湍流,故名之。江流極險絕處。

敗船磯 又名敗舶灣,在樊山中。《江表傳》云:「孫權新製大船,名為長安,泛之釣臺下,泝流。時風甚,谷利云:『當取樊口』。權曰:『當取邏洲』。利拔劍向柁工曰:『不取樊口,斬』!」 工即轉柁入樊口,甫至岸而敗,故名。

白鹿磯 在神人山麓

陷池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小石嶺旁。土崖陡絕。舊傳何氏宅嘗得龍卵,徑七寸,與他物同藏器中,物隨充滿,置之金穀亦然。後因誤置鹽中,龍化而宅陷。先有犬銜麻穗而戲,何女逐之,其處亦陷淪為井。旱禱雨多驗。

洗劍池 在西山松風閣下。世傳吳王淬劍於此,有石刻「洗劍池」 三字。崖有井,清冽異常。放生池 舊在縣西寒溪塘,淳熙十二年,知縣周復於東南倉後鑿池為之,東西六丈,南北十丈,繚以土牆,建亭於上。今廢。

「清思池 」 ,在吳王城東,鳳凰臺下,多蓮。

聰明池 元至正五年創,即今泮池。

滴滴泉 在縣西山之陽。東晉時書此三字於崖上,四時泉滴不竭。

「寒泉 」 ,在吳王讀書臺下,世傳「吳王井。」

菩薩泉 在縣西山嶺石竇中出,色白而甘。「白巖泉 」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泉清秀,幽致奇絕,有馬祖禪師道場。

廉泉 在府公館前左畔。舊井壅塞,有水清瑩出。嘉靖二年,通判尹覺濬滌,故名。

壽井 在縣治益家橋南。宋嘉定縣尉鄒應溥置四眼鐵盤一,鐵蓮子形欄四。嘗與人曰:「後當有登高位,獲巍科、享上壽者。」

義井 在縣東,又名「方井。」

醴井 在縣堂左,令賢,則泉湧出。弘治五年,知縣聶賢來任,醴泉復出,遂淘滌,置欄立亭。金牛井 在縣南金牛鎮。

樊口 ,在縣西北五里。東坡謫黃州,嘗遊于此。時有潘生諱邠者,善釀酒。東坡每至,飲于其家以適興。

五丈口 ,洋瀾湖水出此。吳太子孫登葬于其水之原。

《洄洑 》大洄在樊口下,小洄在釣臺下。

劉郎洑 在縣東北江上,原名「流浪」 ,俗訛為「劉郎。」

長港江套 在縣西五里。

嘉魚縣

龍潭山 在縣治北。山足有潭,淵深不竭。世傳有龍潛焉,故名。宋淳熙戊申,知縣姜偃建文廟於山陽之麓,而山之名始顯。自縣門行二里餘,至文廟前,喬松夾道,道左有泮池,左右有碑亭。亭東西有《落星》《采芳》二亭。陟山腰,入遠塵徑。徑之上,壘石為山。山之前分二徑,抵山椒,入仰高亭,四望豁然,萬景呈露。俯視龍潭,瑩然澄澈,可鑒毛髮。亭之內有詩文刻於石。

魚嶽山 在縣西不二里。《水經》云:「在大江中楊子洲南。」 今距江二里許,蓋水勢決彼填此而然也。山皆石,獨西一面,峭壁高聳,崖洞奇險。以其臨江,又名江島山。

灌磯山 在縣西北半里許。上有五嶽廟,今廢而為社稷壇。舊臨江,因水衝激磯石,故名灌磯,今則名鳳凰山,去江二里,而「灌磯」 之名多不聞者。

青山 在龍潭山東北二里。

百疋山 在縣北五里。面拱東北,最為深秀,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山。」

白面山 在縣南十里。山盡白石,世傳人禱於山,生三子,皆白面,死而為神,曰「一郎、二郎、三郎。」 今人祀之,當雨澤大降,則必有雲氣,預發山椒,因傳為白雲山。

穿石山 在縣西南十里。

唐帽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樹木蔥蔚,遠近望之,儼如唐帽,故名。

望夫山 ,在縣東三十里,石有足跡。

牛頭山 ,在縣東南七里。勢回向縣,若牛之昂頭,故名。

梅山 距縣南五十里。多梅樹,故名。下有洞。龜湖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九龍山 :在龜湖之東。九龍回合,故名。

大岩山 在縣西南。山高萬仞,上有牛眼泉、兔兒泉,古洞深窈,號「南嘉第一峰。」

石頭山 ,在縣南八十里。《隋志》云:「蒲圻有石頭山」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