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白石山 ,距縣二十五里。深山大谷,峭壁凌雲。其下有白石廟、顏杲卿真卿祠。有白石泉,汲之輒雨,其驗較捷於荊泉,顏公實憑靈焉。

白鹿山 :距縣三十里。其陽為蘭港橋,其陰為石家畈。

雲臺山 :距縣三十里。其陽為石羊洞,其陰為水口畈。

望夫山 :距縣三十里。所生木葉,盛夏中斷如剪。相傳為望夫婦人指爪所搯。《通志》云:「有石形似婦人。」

吳城山 :距縣四十里。孫權嘗築城其下。城址現存。

龍翔山 宛委河岸,拱衛縣治,如屏如障。其上有窪樽石,石方平五六尺許,中一孔如甕,玩適者注酒其中,抔掬而飲,象太古窪樽之意。上刻有「熙寧癸丑上巳」 等字。

白嶺山 距縣五里。其下為「霞落。」

望山 距縣六里。《通志》云:「與縣相望,故名。」 行將山 ,距縣七里。其下有洞,每陰晦時,常聞洞中有鉦鼓聲。其右為周畫嶺,為長海崙。其陽為慇懃鋪,為柳樹橋。

黃龍山 :距縣十里。其下為黃龍鎮。

茗山 距縣十五里,岧嶢迤𨓦,中穿長峽,為嘉蒲通衢。其西為青石橋,其東為洪水

香石山 :距縣十里。上有香石寺,有石如鼎,故名香石。其側有石如乘,又名轎子山。

銅釘山 :距縣十五里。其上有龍升庵。其下為紅菱港;為栗柴港。

丁畝山 ,距縣二十里。其下有觀音堂。其陽有石馬洞,洞中有石如馬。《通志》載:「石馬山懸崖,一石闖出如馬。」

蟠龍山 距縣二十五里,其側有西林寺。黃岐山 距縣二十五里,其左有明水洞,其陰為石口,為畢家河,其下為西江。

黃表山 :距縣三十里。其側有西華寺。

竹山 :距縣三十里。其上有洞,洞口有堂。洞中有石傘、石甕、石像、龍床諸勝,旱禱輒應。

洪口山 距縣三十五里。兩山對峙,溪流若洪。神山 距縣四十里。其山蜿蜒如蛇,蟠踞湖上。上有張睢陽祠。

霸山 :距縣四十里。上有黃霸祠。

觀山 :距縣四十五里。

牛頭山 、馬頭山 :二山距縣五十里,對峙於西良湖側。

官塘山 :距縣五十里。其下為官塘驛。

獨山 距縣五十五里。其下有「元明觀。」

淨苑山 距縣五十五里。其上有嶽臺寺。留雲山 距縣五十五里,其上有降山寺。月塘山 距縣六十里。其山為邑北條左支,稍折而西,縹緲湖上。其下為界石,對岸為柳山、金疊山 。山自西南層疊至邑,巃從崛嵂為萬峰之會。

疊秀山 :東支為學宮,中支為縣治,起雙石如筍屈曲而西為梅隱岡、金臺岡、迴龍岡、雲盤岡,跨雉而出,循河而止,有縈迴不盡之致。

馬鞍山 雙峰壁立,西控河流,為一邑之關鍵。豐財山 形如覆釜,對縣若堆貨然。其上有天池,其側有荊竹坡,洞虛敞可容數千人,石面有硃書「元至正」 字,為前人避兵處,遊者嘗探得所遺衣物而出。其陰有迓鼓洞,初入石道蹭蹬,歷三關始空闊,中有石床、石鼓諸勝,洞旁建有地藏庵,西麓有石,突起於東洲,曰蕭堆,「每歲大比,以水盈漲為甲魁之驗。」

靈應山 距縣三里。岧嶢東峙,與豐財相望。其上有仙靈觀,其側有靈應寺舊址。

點筆山 距縣七里

幽蘭山 :距縣二十里。其上有石泉,有趺仙石,石上有僊掌形。其側有幽蘭寺。

南山 距縣二十五里。頂平方,謂之「大壺坪。」 前出一峰特起,謂之「石榴尖。」 尖上有望鶴樓。其陽為龍迴潭。其陰為天馬峰。峰下為楂林畈。木蘭山 距縣二十五里,上有木蘭寺。怪石層巒,古木參差。

葛黃山 距縣三十五里。世傳葛稚川修煉於此。山頂有泉,曰「丹泉。」 右有瀦水,時盈時涸,曰黃柘湖。

燈籠山 :距縣三十八里。

石尖山 :距縣四十里。上有玉樞觀。

青龍山 距縣六十里。其下有青龍寺。北出為黃沙畈,為洪口橋。南出為阪嶺,為洋泉。自洋泉而北為西衝。又北經白揚畈達於汀泗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