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七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三

  武昌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十七卷

武昌府部彙考三

武昌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咸寧縣

相山 在縣治東南數百步,與儒學相對。宋參知政事馮京讀書其上,故名。明崇禎間,北隅偶頹,邑令陳鶴齡率庠生共補築之。其下舊有相山書院,今廢。

東高山 在縣治東里許,與相山並峙,為一邑之鎮。臨眺則湖光山色,宛在襟帶間。晉孟嘉嘗遊焉。明知縣陳灝建亭其上。今知縣何廷韜重建。

金山 在縣南二百步,與天馬山接,一名金燈山。晉善輝禪師住錫,夜有光如燈,至曉乃散。山之陽為金山寺,後遷城內,名為「資福寺」 ,遂以遺址為山川壇。其上有古松二株,蒼翠蔽天,至今猶存。

皇清順治初,禪僧如是圓寂,有塔。

天馬山 :在城東南半里。其麓建金燈閣,為明孝廉孟應乾讀書處。

鳳凰山 ,在縣西三里,以形得名。

熨斗山 在縣西四里。俗名「風火斗。」

掃箒山 在縣南五里。巍峰卓立,自應宿樓望之,秀聳天際,為縣治外案,號「笏插青雲。」

雞子山 有二,一在縣南十里,嘗有雞潔如玉,飲啄林際,故名。上有玉岐林,明季隱士孟養蒙築方閒堂于其下。又一在縣東四十里。

大埜山 在縣東三里。山勢連亙,障列為一,《縣來龍》。

龜山 ,在縣東四里。其形若龜。

浮山 一名「湖山」 ,在縣東八里,卓峙塘中若浮。上有太子祠,歲旱禱雨輒應。

潛山 ,在縣南二十里,形若展旗。

桃花尖山 :在縣東六十里。高出萬峰,即鐘臺山。

金雞山 在東南五十里。高數十丈。峰頂有巨石,上有窟如碗,可受二升。有清水,四時不涸,疾人飲之輒愈。取水若盡,頃復如故。鄉民建廟其上,今為寺。

大墓山 在六都東原,為咸興分界。世傳唐李靖母墓在焉。一云「真人張道清母墓」 ,人犯之則致風雷。湖廣一省之龍與咸寧縣龍,俱於此發脈。

輞山 在縣東四十里。突起平陽,聳秀圓曲,如車輞一石,宛若神駿。上有祠。相傳元兵犯境,王曄父子三人率鄉兵禦河界獲勝,一方得全。土人德之,因祠其上,並名橋為「賀勝」 ,以志功焉。下有古雲菴,明孟司農讀書之所也。

石門山 ,在縣東四十里。石直立如門,行人往來其間。

香爐山 在縣東四十五里,以形為名。其陰有泉港寺。

黃牛山 ,在縣東二十里。下為元解元胡可仕舊宅。

阮家尖山 :在縣東四十里。

銅鼓尖山 在縣東南十二都。雄峙峭立。紅巾之亂,土人避其上,賊不能窺。下有張口泉。黃茅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上有膏腴田地,居民耕種,其利甚溥。

橫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橫而秀,故名。

尖山 在縣南十五里

禪臺山 在縣南三十里。其形峭直,上至三里許,有地平坦,僧寺在焉。旁有天泉,四時不竭。泉中有蒲草,人動草則水縮。僧以香茶滲之,水復出。

掛榜山 在縣東南,即洪崖山,在十二都。崖壁峭削方疊,橫亙如榜。每科試之年,崖石崩,則應科第。

馬鞍山 ,在縣南三十里。下有泉,春夏出,秋冬則不出。

白望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屹然獨立,望極江夏、白湖,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