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五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一

  武昌府建置沿革考

  武昌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武昌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十五卷

武昌府部彙考一

武昌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天文翼軫分野。自周懿王時地屬楚,楚熊渠封其子紅為鄂王,始名鄂,春秋時謂之夏汭。秦屬南郡。漢置江夏郡,治沙羨。三國時,吳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縣,徙都焉。晉以武昌隸江州,江夏隸荊州。東晉更置汝南郡。劉宋於江夏縣置江夏郡,兼置郢州。齊分郢為十四郡,江夏郡統六縣。梁分置北新州。隋平陳,改置鄂州。大業初,為江夏郡。唐復為鄂州。天寶初,改江夏郡。乾元初,復為鄂州,屬江南道。元和初,陞武昌軍節度。五代時,唐遙改武清軍。南唐復為武昌軍。宋以鄂州屬荊湖北路。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中,改武昌路。明洪武甲辰年,改武昌府,領州一,縣九:

皇清因之。

江夏縣:附郭。

周懿王時,楚子熊渠甚得江、漢民和,乃封其中子紅為鄂王,始名鄂,春秋時謂之夏汭。秦分楚為四郡,江夏屬南郡。漢高帝六年,置江夏郡,治沙羨。今江夏縣本漢沙羨地,屬江夏郡。獻帝時,劉表據荊州,以黃祖為江夏守,始於沙羨置邑郡,今江夏。吳孫權自公安徙都於鄂,分置江夏,以縣屬武昌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平吳,以江夏隸荊州。東晉咸和中,以汝南民流寓夏口,乃創置汝南郡,治塗口。太元降為汝南縣,復隸江夏郡。劉宋復於沙羨置江夏郡,兼置郢州,治江夏。隋文帝平陳,改置鄂州。大業初,為江夏郡,尋廢為鄂州,以州領縣,改汝南曰縣名,江夏始此猶治塗口。唐初改郡為州。貞觀中,改為鄂州。天寶初,仍名江夏郡。乾元初,復為鄂州。明初,降陳理,改為「省會」 ,邑名如故。編戶六十二里。

皇清因之。

武昌縣

唐、虞、夏、商屬荊州。周彝王八年,熊渠封其中子紅為鄂王。按熊渠,鬻熊曾孫,甚得江漢民心,興兵伐庸揚粵,至於鄂。今縣西南二里有鄂王城。彝王時以東界為樊楚。按《一統志》,古岸有鄂縣故城,蓋舊樊楚。秦并楚為鄂縣,屬南郡。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鄂為南郡,鄂屬之。漢高帝六年,置江夏郡,鄂及下雉屬之。武帝時,置荊州刺史,統江夏鄂隸之。東漢仍為鄂縣,屬江夏,又名東鄂。章武元年,吳孫權自公安徙都,更鄂曰武昌。按縣南有山名武昌,權欲以武而昌,故名。《水經注》:「孫權改鄂曰武昌,徙治於袁山東,分建業之民千家以益之」 ,以下雉、潯陽、陽新、柴桑、沙羨為武昌郡,為釣臺、未央宮及禮賢館。晉太康元年,立武昌郡,鄂、武昌諸縣並屬之。《晉志》:「武昌郡隸江州,領縣七,有沙羡、鄂、武昌諸縣。大興二年,以武昌為江州。南宋孝武建元初,分荊、湘、江、豫置鄂州,武昌隸之。蕭梁置二十二州,武昌為郡,統縣二。」 陳沿梁。隋開皇初,改武昌郡為縣,鄂省入武昌,隸鄂州。大業三年,改江夏為鄂州,武昌隸之。析縣西置城塘縣,尋廢。唐分江南道,武昌屬之,置樊山府。天寶初,改鄂州為江夏郡,武昌隸之。乾元復鄂州。德宗貞元十一年,陞鄂為武昌軍節度,武昌隸之。按武昌府名始此,今府縣之別。後唐遙改為武清軍,縣隸之,置樊山砦,後復鄂州為武昌軍,縣隸之。宋開寶初,置荊湖北路,武昌隸之。嘉定六年,陞為武昌軍,更壽昌軍,與鄂州節度名相類。因寶玉有「壽昌」 故名,尋改為郡。元至元甲戌,以壽昌為府,置湖廣行中書省。元貞春,改壽昌郡為武昌縣。明仍元舊,編戶四十九里。成化初,併為三十七里。距府城東北一百八十里。

皇清仍舊為三十七里。《縣市》三里,《洪道》三里,《永福》三

里《神山》,五里。《賢庾》,四里。《符石》,四里。《靈溪》,七里。《馬蹟》,八里。

嘉魚縣

縣為古荊州地,漢入沙羡,俱未晰其名。《晉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