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元年,始著為沙陽縣。梁陞為沙州。隋廢入蒲圻,為鯰瀆鎮,並沙羡為鄂州。五季,南唐改鎮為場。昇元六年,陞場為縣。保大十一年,始陞為嘉魚縣。其地有魚嶽山,取《詩》「南有嘉魚」 之義為名。元大德五年,改鄂州為武昌路。明復改路為府,嘉魚為府。屬邑編戶一十二里。距府城西南二百四十里。

皇清因之。

蒲圻縣

在府城南三百六十里。《禹貢》荊州之域。按《禹貢》導嶓冢至於東陵。《水經注》云:東陵即巴陵,今蒲圻在巴陵東北。殷屬荊楚,《詩》稱「殷楚居南鄉」 是也。周屬荊州。《史記》:鬻熊事文王,其孫熊繹事成王。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封熊繹於楚,錫以子男之田,屬楚。繹孫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伐庸揚粵,至於鄂,立中子紅為鄂王。蒲圻屬鄂。秦分楚為三郡,屬南郡。漢分楚為七郡,置沙羡縣。按《漢書》,高帝六年置江夏郡,統十四縣,一曰沙羡。武帝元封五年,初置荊州刺史,沙羡仍屬江夏郡。沙羡境內有蒲圻湖,以湖產蒲草故名。三國屬武昌郡。按《三國吳志》,漢建安四年,孫權討黃祖於沙羡。十五年,魯肅屯六口。二十五年,權自公安徙都鄂,改名武昌郡,沙羡屬焉。吳赤烏二年夏五月,城沙羡,乃建縣於西良湖側,名曰蒲圻,以呂岱鎮之。分武昌為兩部,自武昌至蒲圻為右部。盛弘之《荊州記》云:「蒲圻沿江百里有赤壁,晉分荊州為二十二郡。武帝太康元年,分蒲圻置沙陽縣,以沙陽、沙羡屬武昌,蒲圻屬長沙;宋分湖南諸州」 屬郢州,蒲圻、沙陽咸秩男爵。晉武帝太康元年立,從晉封也。齊分郢為十四郡,江夏郡統六縣,蒲圻屬之。梁置沙州、上雋郡,蒲圻屬上雋。隋分荊州為二十二郡,江夏郡統四縣,蒲圻屬焉。是時併沙陽入蒲圻。唐分江南為三十四州。高祖初平蕭銑,復置鄂州,統七縣,一曰蒲圻。有鳳山監。武德九年,以蒲圻舊治鄰水多淤洳,乃改遷蒲圻於鳳山監。後唐分蒲圻鯰瀆鎮為嘉魚縣治。宋置荊湖南北路,統二十四州郡,鄂州屬北路。至道二年,改武清軍為武昌軍。紹興二年,改兼荊湖北路,鄂州統七縣,一曰蒲圻。元置湖廣行中書省及肅政廉訪司。至元十一年,改荊湖路安撫司。武昌路統七縣,蒲圻屬武昌。元末,陳友諒起沔陽,僭據南國,偽稱漢主,明太祖親征友諒於鄱陽湖。友諒死,子理奔武昌,太祖招降之,改武昌路為府,統一州九縣。蒲圻,屬武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咸寧縣

咸寧本隋江夏縣南境。唐大曆初,置永安鎮。五代時,吳楊行密改為場。南唐陞為永安縣,隸鄂州。宋改曰咸寧。元仍舊。明亦相沿。編戶一十六里。距府城南二百四十里。按《縣志》,「南唐保大十三年,始割江夏南境三鄉地置永安縣。宋開寶初,改為咸寧縣,屬鄂州。哲宗元祐元年,又割蒲圻長樂鄉以益之。元屬武昌路」 ,明改路為府,咸寧屬焉。

皇清因之。

崇陽縣

舊屬鄂州,為荊地。漢屬長沙下雋縣。南宋元嘉屬湘州。齊改上雋縣,隸巴陵。梁置上雋郡。陳改雋州。隋廢雋州,以其地入蒲圻,屬鄂州。唐天寶中,開山洞置唐年,縣屬鄂州。五代吳楊行密始改為崇陽縣。後梁改臨夏。後晉及南唐復改曰唐年。宋開寶八年,復名崇陽縣,屬湖北路。熙寧五年,析通城鎮為通城縣。紹興五年,復并入崇陽。至十七年,復析。元仍其名,屬武昌路。明改路為府,崇陽屬武昌府編戶一十六里。距府城東南三百九十里。

皇清因之。

通城縣

春秋時,鄂屬秦南郡。漢高帝六年,分南郡置下雋縣,屬長沙。吳、晉因之。梁置上雋郡。陳改雋州。齊改上雋縣,俱隸巴陵。隋廢州,併入蒲圻,屬鄂州。唐天寶中,屬唐年縣。元和始置通城鎮。五代時,吳楊行密改唐年為崇陽。梁、晉又改臨夏。南唐復為唐年。宋開寶八年,改唐年為崇陽,置巡鎮。熙寧五年,陞通城鎮為縣。嘉定十五年,以武昌縣陞為壽昌軍,領縣七,通城屬焉。紹興五年,復降鎮歸崇,後陞縣。元仍舊屬武昌路。明改路為府,通城其九縣之一也。編戶十五里。距府城東南五百里。

皇清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