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長樂山 與「東方山」 相對,脈自東方來,長樂乃夾從而為之屏扆。

牛馬隘山 在長樂山東十里。俗傳許旌陽逐蛟至此,蛟化為金牛,伏於山北,掘之見牛南走,眾以牛馬隘之,不能得,至武昌金牛鎮入井,故名。今俗名「牛角山」 ,即其地也。

五卦山 ,俗傳許遜卜蛟在此,故名。上有「龍蟠石」 、「仙人床」 諸景,去縣北六十里,發源於白雉山。排子山 在縣東四十里,東方支山。

分火山 ,去縣五十里。相傳智印、廣慧、義崇三禪師同遊,至此分火,故名。

王母山 ,上有呂相祖塚,去縣三十里。

磨石山 去縣五十里,右為張家灣,左為華家湖。

雷山 :距縣五十里。山中裂為二,相傳為雷擊,故名。

「宮臺山 」 抵武昌界。

下馬谼山 :距縣西南五十里。俗傳,唐敕賜尖山土主,與陳九仙戰于此山之上,至今水流赤色。

橫山 :距縣九十里。在保安湖中。

三山 在河涇湖中,形如地肺。按山名尚多,姑仍舊志編入,不暇臚舉矣。

神遊洞 在白額山。宋建炎中,夜聞笛聲,往視之,見道人危坐吹笛,劃然長嘯,凌空而去。人以為仙,因號其處。

飛雲洞 一名琦圩洞,在回山。洞有三:上出雲,中出風,下出水。嵌岩面江,幽窅幻怪。有異泉流出,懸岩飛瀑百丈,下復穹然三岩,奇怪尤絕。唐元結避亂於此,號琦玗子。堂基遺像猶存,知縣吳仁鐫其上曰:「洞雲飛白,邑人向日紅。」 張造道創環泉,有亭。

元子洞 ,俗云「東方朔隱處」 ,左有雷公尖,右有大禹穴。

龍洞 在智洞寺側。林巒聳秀,山谷巉巖。知縣沈文育作「銘」 ,今廢。

陳九仙大泉洞 「東西二洞相對,有臥仙石、石鐘、石鼓,擊之則鳴。有石田三十六丘,長丈餘,有石砂如稻。西洞陰慘,寒氣逼人,昔有樵者見洞口龍鱗出,懼不敢近。」

觀音洞 在石牛山岩下,頗幽深,種種石像,梁橋甚多。居人闢址建樓殿其上。知縣吳仁題曰「小洞天。」

猴兒山洞 ,洞極弘敞,有石佛石龕,往來修道者多居之。

湋源湖 源發於西陽、茅潭諸里,繞洪濱橋合流而東,在縣之南。

金湖 ,其水直放湋源口入於江,冬春則涸。磁湖 ,在張家渥邊,江多磁石,產菖蒲。

華家湖 源出流水里,吐納自黃石港。

散花洲 在西塞山前。周瑜破曹操《赤壁》,吳王於此釃酒散花,以勞軍士。

牯牛洲 俗傳許旌陽逐蛟,蛟化為牛,於此過江登岸,故名。今其洲水漲猶可通舟,水涸則否。新生洲 在磁湖江上。宋紹興十九年,忽生洲如覆盆,與黃石相對。

放生池 在採芹橋下,水流會處。古有隄橫塞其口,今廢。

白蓮池 在東方山,智印禪師所鑿。池產蓮花,出金、銀、鐵三色小魚,隱見不常。邑人張造道修砌,未就。今廢。

虎塘池 在道士洑東岳祠後。

《採蓮塘 》在採芹橋內,屬儒學。

道士洑磯 在西塞山,橫截江流,漩渦激沸。舟人過之,每為失色。《張來詩》云:「已逢嫵媚散花峽,不怕危亡道士磯。」

黃石公磯 在黃石港,一名《石茨圻》。

蓮花泉 :在智洞寺山之側。

龍王潭泉 :在茅潭里。祈雨多驗。

金水潭泉 即縣東五里蛟潭。

《天臺山泉 ,祈雨多應》。

陳九仙泉 即大泉洞

大泉、小泉 在鹿頭山下,二泉相連。

龍潭泉 在縣西一里。世傳龍蟠,乾赤不涸。「核桃泉 」 ,在茗山寺側。

《異泉 》內有古鐵牌,「禱旱者深入求,得風牌則風,得雨牌則雨。」 宋抱犢山人張宿為豎碣,歲久石泐,知縣吳仁重鐫。

「百丈崖泉 」 ,在果城山,可灌田五十餘畝。「玉女泉 」 ,在排子山下。

北泉 在西野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