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興國州

塘二百七十一 ,堰九十四 。按《玉海》,「鄂州永興軍北有長樂堰,至元十三年築」 ,今莫詳其處矣。

大冶縣

塘五十四  ,堰十六。

通山縣

陂四    ,塘十一   ,堰三 。後為居民所侵。隆慶壬申,知縣田龍親詣其地,復之,因為圳二以疏水。癸酉旱,邑獨無虞。

武昌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江夏縣附郭。

武昌府城 舊在黃鵠山。孫吳赤烏中築,謂之夏口。墉山塹江,周二三里,對岸為沔津,故以「夏口」 名。宋、齊、梁、陳皆因之。劉宋更名郢城,歷代因之。明洪武四年,周德興增拓修築,周二十里有奇,計三千九十八丈。東南高二丈一尺,西北高三丈九尺。池周三千三百四十三丈,深一丈九尺,闊二丈六尺。為門九:東曰大東、小東。西曰「竹簰、漢陽、平湖」 ,南曰「保安、望澤、草埠。」 嘉靖十四年,御史顧璘重修,門仍九易:大東曰「賓陽」 ,小東曰「忠孝,竹簰」 曰「文昌」 ,曰「漢陽,新南」 曰「中和」 ,曰「保安、望澤」 曰「望山,草埠」 曰「武勝。」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督撫率同屬吏修葺之。

外州縣

武昌縣城 ,本邑舊無城,至隋大業元年始築土城。唐中和中廢。宋嘉祐間,陞武昌為軍,于四隅為門,東曰鳴鳳,舊曰「朝陽」 ;西曰「文昌」 ,又名「武昌」 ;南曰朝都,舊名「南郡」 ;北曰鎮江,舊名「鎮淮」 ,後廢。明天順間,知縣楊子奎創各門巡警樓,正東為驄馬樓,正西為西山樓,正南為學海樓、絃歌樓,正北為瞰江樓、盤龍樓,東南為明月樓,東北為清風樓、便民樓,西北為迎恩樓、大江樓,西南為巡警樓。嘉靖間,張鐸始建衙城,以衛倉庫。然民居輻輳,盜賊不時竊發。萬曆初,李有朋創舉三十七里,均派夫役,就山鑿石,期月告成。嚴樓警閣,巍峙相望。榜其四門:東曰「通淮」 ,南曰「文昌」 ,西曰「望楚」 ,北曰「朝京。」 崇禎末,鄒逢吉增築沿城窩鋪于雉堞間,以資守禦。

《皇清》一仍明舊,而歲久頹圮。康熙五年九月,知縣熊

登捐俸鳩工,新建東門城樓。餘三門樓盡行修葺。又砌城垛一千四百口,築填內城崩陷數十餘處。次年四月修訖。

嘉魚縣城 本縣舊無城,及明正統時,僅土垣木柵,環治以居。至萬曆年間,始請旨改築,高不及三雉,闊可及尋。周圍四里,東西廣里餘,南北袤二里。為門四:曰「望東」 ,曰「南薰」 ,曰「西成」 ,曰「上鑰。」

「皇清」,簣土實之,居民賴焉。

咸寧縣城 ,本縣舊未有城,至明萬曆六年,知縣葛應蛟建議修築城垣,周六百八十八丈五尺,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二尺,水洞四,城樓四:東曰「升陽」 ,西曰「便民」 ,南曰「來薰」 ,北曰「帶河」 ,警鋪八間。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周曰庠建議修堤,起東山之麓,繞城三面,直接西河渡,長三里,廣三丈,中建堤樓一座,名「永安樓。」 堤內浚為濠,深廣倍之。

蒲圻縣城 城周圍七百丈,高一丈七尺,磚堞高五尺,城廣一丈六尺。城樓凡六:南曰迎薰,北曰「拱極」 ,東曰「聚奎」 ,西曰寶成,又西曰「豐樂」 ,又北曰「水門。」 知縣胡其高創修,始于萬曆三年正月,凡四月告成。三十八年知縣張光前重修,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重修。明末兵亂,城樓圮毀殆盡。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張圻隆「重修南、北譙樓。」十年新。

建東、西二門,譙樓城垣重加完繕。

崇陽縣城 崇,舊本土城。明成化十三年,劉信拓西北。弘治辛酉,李銳始築四圍。至萬曆甲戌,詔城郡縣。知縣王可賓、知州譙田龍始築石城,四門,建樓隨毀。丁丑,知縣周應中重修。自東門右至西門,磚垛石城,築石堅固。又自西門右改徙環抱,殺舊城十之三,移五顯祠于北隅。己卯,知縣王學曾請發倉廩,鬻廢地更修,自西門右至東門左,始有完城。又東門開便門一,周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