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六百十四丈九尺八寸,高一丈四尺,厚五尺,知縣陳洪烈復修。

皇清康熙癸丑,蔡興捐俸修葺四門,建樓。

通城縣城 。縣治舊無城池,東北臨溪,西南枕山。明成化二年,知縣杜敏四街築門設警。萬曆甲戌,知縣簡廷仁周繚土垣。癸巳,巡撫都御史李議建石城。萬曆戊申夏,霪雨傾圮,知縣楊浩募工修葺,崇禎末罄燬。

皇清順治己丑,連雨,四處並頹,知縣盛治于庚寅年。

仍建敵樓四座,勝舊制焉。

興國州城 :其城周圍七百八十丈零三尺。大東門至小西門高一丈七尺,小西門至小東門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門八:大南門、水南門、小南門、北門、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

皇清因之。

大冶縣城 本縣舊無城。明嘉靖三十一年,興國州同知林愛民署縣,始築磚牆,周一百六十丈,舊址設柵欄。隆慶四年,典史黃鍾捐俸創門。下甃甕石,上覆敵樓,凡四座,東曰「迎恩」 ,西曰「永安」 ,北曰「拱極」 ,南曰「通津」 ,以時啟閉。

皇清因之。

通山縣城 邑,舊設小土城,歲久湮頹。明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林金於縣治東、西擇地建樓,東曰「吳楚首關」 ,西曰「荊湘要道。」 萬曆十一年,樓燬,知縣張紳鼎建重樓:東曰「暘通山谷」 ,南曰薰風解阜,西曰通羊闤闠,北曰「北門鎖鑰。」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任鍾麟重葺四門城樓。《東曰》

《升恆》,南曰「絃歌,西曰卿雲,北曰景星。」

武昌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江夏縣附郭。

浮橋 在望山門外。由橋以達金沙洲,江水支流所經,兩圻相峙。明弘治五年,知府冒政造舟為梁。正德庚辰,周儀改造。嘉靖壬子,知府嚴中增修。萬曆中,提學竇子偁重修。按《通志》:「其水夏溢冬涸,楚藩駕木為橋,更名王惠橋。」 今橋廢,以舟渡之。

平湖橋 在平湖門外

新橋 在縣南,大司馬熊廷弼鼎建,闊約三丈許,引湯孫湖、南湖、黃家湖、青林湖諸水以入江磴。上有槽,水泛,兩旁用木板為閘,中築土以障江水,各湖湖田賴焉。水勢沸騰,聲若怒雷,驚聞數里。

分金橋 :在望山門內。

滋陽橋 在廢楚藩東。按《通志》:在府城內墩子湖,明萬曆間郭承奉修。

明月橋 在文昌門內

清風橋 在文昌門內

伏龍橋 在中和門內。相傳晉許遜自豫章追蛟至此,蛟化為白驢伏橋下,因名。又有蒼龍橋,在保安門外。

昇仙橋 在平湖門外

青召橋 在忠孝門外

廣平橋 在賓陽門外,跨南湖,宋紹興中建。長虹橋 在縣東南五里。

踏泊橋 在縣南七里

上橋 在忠孝門內

老人橋 在縣東十五里。

龍穴橋 在縣北四里

白洋橋 在縣東二十里。明弘治中,周廷用建。萬曆己丑,中丞常居敬重修。

李家橋 ,在縣南二十里,後更名「洪濟橋。」 楊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

張公橋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張公渡。」

太平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橋上有亭。

獅子橋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亭。

孟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孟司空建土橋 ,在縣東四十里。

雨落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果盒橋 在縣南一百十里聚仙鋪。橋頂有石鐫,形似果盒。相傳仙人對奕,有持果盒而獻者,故名焉。

仙人橋 在縣東南九十里,濱梁子湖,上有仙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