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38

此頁尚未校對

赤馬渡 在縣西北七十里。

牧馬渡 、石盆渡 俱隸縣境。

義堤 在學宮前。明嘉靖二十一年,教諭朱瓚築,故一名「朱公堤。」 後瓊山教諭張子翼重修清思堤 即清思橋堤。

石盤堤 萬曆二年,知縣李有朋築。

水涇堤 在縣東二十里。夏月江溢,水自慈菰港入琵琶湖,直衝西涇,水迅舟險,渡者多溺。鄉民嚴希皋築堤,萬曆三十六年,孟侊重築。

皇清康熙五年,署縣事黃岡縣丞金殿臣重築。今知。

縣熊登復增修之

馬橋堤 即馬橋

南湖橋堤 在縣南二里,邑人邵鍾美重修。《嘉魚縣》。

龍津橋 明縣尹吳瀚建,黃孟經重修,邑民王少湖捐資佐理。

皇清康熙乙巳年,縣尹郭植、邑民李如瑤等重修。

大通橋 在縣治內

皇清順治初,典史陳文奎重修。

梅澥橋 在縣境內

皇清順治初,合縣士民重修。

靜寶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靜寶寺前。元僧紹忠建。

熟湖橋 在縣東熟湖寺東。元時李添申建。官橋 在縣南二十里。明甲辰年知縣李夒建。舒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明甲辰年知縣李夒建。

大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頭陀港渡 在縣東四十里。

大橋渡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三港渡 在縣東南五十里。

上夾口渡 在縣北九十里。

六溪口渡 在縣西南六十里。

石頭口渡 在縣西南八十里。

駕部口渡 在縣東北。宋景平末,迎文帝于江陵。帝至此,龍負舟,左右失色。帝謂長史王曇首曰:「此乃夏禹所以受天命也,我何德以堪之?」 故有「駕部口」 之稱。

丁家渡 在縣東北

長江渡 在縣治南

蒲圻縣

浮橋 ,一名「濟美橋」 ,為南北通衢。造舟為梁,豎坊以表識之。南曰「利涉」 ,北曰「知津。」 正德元年縣丞焦貴肇創。六年提學僉事蔡潮增修,名曰「蔡公橋。」 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倪斯蕙重修。北曰「湘江萬里」 ,南曰「蓴川」 一帶,今俱廢。三十五年知縣汪有功重修。三十八年同知葉文懋重修。四十年知縣張光前復修。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復加厚板。兵燹後時修時圮。

皇清九年,知縣張圻隆重修。

大石橋 邑人參政王台彥鼎建,僧淡齋刺血書《金剛經》為鎮。

五洪橋 元皇慶初,客僧嗣昌暨鄉民鄭國賓建。

洪山橋 「邑人」 ,副使何思登修。

瑞鸞橋 崇禎二年知縣林增志鼎修。上建有庵曰「萬年庵。」

松田橋 :署縣同知葉文懋修。

瑤圃橋 康熙六年,邑人張瑮光重修。

白水橋 邑人,侍郎魏說修。

龔家橋 邑人張仕達重修。

車埠橋 「萬曆三十六年知縣汪有功鼎修。」 窯頭橋 ,「順治二年邑人張拱翼重修。」

長春橋 在西門外大沙洲通衢,邑人賀文韶建。

杉嶺橋 其上為黃公堤,知縣林增志修。汀泗橋 一作「丁師橋。」 橋上為汀泗鎮,咸蒲大界在此。

永濟橋 在瓦窯港。康熙二年,邑人張拱翼修。雙路口橋  、慧林橋   、荊港橋。

「桃花橋   。」 「無疆橋   。」 「新橋。」

蘆閣港橋  。嘉水橋   。藍港橋。

「雷公橋   。」 「楊梅橋   。」 「黃沙橋。」

「花林橋   。」 「夜珠橋   。」 「太平橋。」

胡家橋   、「大姑橋   」 、「小姑橋。」

峽山橋   、東港橋   。七寶橋。

龍會橋   、嘉鳳橋   、龍家橋。

「櫟木橋   」 、「斗門橋   」 、「蕭橋。」

「長泉橋   。」 「羅田橋   。」 弓背橋。

「大礱橋   。」 「慇懃橋   。」 「樊師橋。」

金阮橋   。「永昌橋   。」 「梅澥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