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月仙橋   。」 「青龍橋   。」 《竹山橋》。

「江施橋   。」 「臥虹橋   。」 「蝦子橋。」

「黃龍橋   。」 「柳樹橋   。」 「樂兒橋。」

風清橋   、「下礱橋   」 、「普惠橋。」

夏家橋   。「周家橋   。」 羅公橋。

沙橋    、「雙橋    。」 「土段橋。」

「反嶺橋   。」 「高塘橋   。」 「官塘橋。」

雷公橋   。「葉家橋   。」 陳公橋。

解水橋   。石家橋   。高家橋。

《和尚橋   》。《上巳橋   》。楊橋。

洪口橋   、「高橋    。」 「任家橋。」

揭家橋   、「向家橋   」 、《琅下橋》。

馬泗橋   、「泉口橋   」 、「官橋。」

青石橋   。「洪水橋   。」 周家橋。

方家橋   。「濟川橋   。」 「霞落橋。」

龍鵲橋   、栗柴港橋。

東河渡 在縣境內

北河渡 在縣北

石坑渡 去縣東南四十里。

聶泗渡 在縣東十里

咸寧縣

三元橋 在縣治東五十步。初名「永安」 ,即唐永安鎮也。通判王敻改名「朱紫橋。」 正德中,資福僧妙容募修,建樓其上,改今名。崇禎間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建。

富庶橋 在橫街西。上有亭。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建。

下石橋 在橫街北

西河橋 在縣西半里。嘉靖間,縣令張時舉砌石為基,架木其上,為屋十七間,中廢。萬曆壬辰,知縣曹維藩重修。後復圮,乃造舟為梁,以鐵索維之。天啟甲子,縣令曹應聘始甃以石,趙嗣芳相助成焉。橋洞有七,石欄環列其上,影若臥虹然。

金塘橋 在縣東三里。有亭三間,其下為東川港。弘治中,知縣施達重修。

下好橋 在縣南三里。有亭三間。弘治中,知縣王介委福僧妙寶築堤重修。黃表有《記》。

上好橋 在浮山塘出口,去縣南七里。

皇風橋 在縣西三里

黃家橋 在縣西五里。萬曆間,經歷曾立大修。東川橋 在縣東四里,一名「陳家橋。」 正統中,鄉官陳陵修。後水衝圮,鄉官楊瓚重建。

官埠橋 在縣東十里。有亭有鎮,港通江湖,商舶所萃。

橫溝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正德中,小旗汪興隆修。天啟間,民萬有重建。有鎮。進士鄭邦相父子之里。

駕城橋 在縣東二十里,一名「株樹橋。」 知縣吳驄修。

皇清康熙三年圮,知縣何廷韜重建。

小金橋 在駕城橋側。正德中,義民施景清修。弘濟橋 在北門堤口。天啟中,民謝上德修。便道橋 在西河橋西畔。堤上橋久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建。

北洪橋 在縣西十里,有亭三間。

馬橋 在縣西二十里。正德中,義民趙魁賢建。平家橋 在縣南十里。正德中鄉官陳俊修。丁泗橋 在縣西三十里。蒲咸分界,鄉民丁泗創造,因名。正德中,知縣潘澤重修。

竹劄橋 在縣西十五里。

姑嫂橋 在縣南十里。昔以姑嫂創建,故名。「馬家橋 」 ,在縣南二十里。有鎮。天順中山峰寺僧本來募建。

黃鉅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明時白沙寺僧清理募建。

白沙橋 在縣南四十里,路通通山縣。弘治中,白沙寺僧清理募建,後圮。正德十二年,其徒心誠「伐石甃砌。」

游家橋 在縣東六十里。其水入武昌。

皇清順治十六年重建。

芙蓉橋 在縣南二十里。弘治中,義民佘茂先建。

楊湖橋 在縣東二十里,路通興國州。正德中,義民熊勝賢、劉興棋募修。

洗馬橋 在縣東三十里,路通武昌縣。正德中,義民毛鳳伐石甃砌。

黃石橋 在縣北三十里。商旅所聚處。

觀山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正德中,典史陳恩修。

賀勝橋 在縣北四十里。宋末兵起,里人王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