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興國州

州本秦南郡地,漢高帝六年,析南郡更置江夏郡。總縣十四:曰西陵,曰竟陵,曰西陽,曰襄,曰邾,曰曰安陸,曰沙羡,曰蘄春,曰鄳,曰雲杜,曰鍾武,曰鄂,曰下雉。興國居鄂、下雉之間。東漢獻帝十三年,復為下雉縣,屬江夏郡。孫權自公安徙治鄂,更鄂曰武昌,析鄂之南境置陽新,以武昌、下雉、潯陽、陽新、柴桑、沙羡六縣為武昌郡。東晉義熙中,以吳頭、楚尾之交,廢下雉入陽新。宋復隸武昌郡。隋開皇九年,置鄂州,廢陽新縣為富川縣。十八年,改富川縣曰永興。唐太宗元年,分天下為十道,以鄂州隸江南鄂州,領縣五,永興隸焉。五代屬吳。南唐以永興縣屬地設通羊鎮,置青山場,興爐冶。尋復以通羊鎮置通山縣,以青山場為大冶縣。宋開寶八年,平江南,鄂州隸江南道。統縣九:曰江夏,曰武昌,曰蒲圻,曰嘉魚,曰崇「陽,曰永安,曰永興,曰通山,曰大冶。」太平興國二年,以永興縣為永興軍,三年,陞永興軍為興國軍,縣仍為永興,割鄂之大冶、通山屬焉。元至元十二年,仍為興國軍。十四年,陞為興國路,領永興。至正十二年,偽將丁普朗、徐明遠陷興國,改興國為軍。十八年,偽漢陳友諒復改興國為路。二十三年,明引兵取興國,改為府。洪武九年,改為州,《永興縣》入焉。屬武昌府。領縣二。編戶四十六里。距府城東三百八十里。

皇清因之。

大冶縣

本隋武昌縣地。唐太宗貞觀元年,永興隸鄂州。南唐於永興屬地置青山場,以興爐冶。保大十三年,陞青山場,并析武昌三鄉置大冶縣,仍屬鄂州。宋太平興國二年,改永興為興國軍,割鄂之大冶屬焉。元至元十四年,陞興國路。順帝至正二十三年,明太祖取興國,改興國府,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改興國州,省永興縣入焉。領大冶、通山二縣,屬武昌府。編戶四十六里。距府城東三百八十里。

皇清因之。

通山縣

唐堯因帝嚳,建九州,其南為荊州,東南為揚州。通山界於荊、揚。虞、夏、商、周因之。漢高帝析為下雉縣,屬江夏郡,通山縣始此。新莽改下雉曰閏光。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為下雉縣,屬江夏郡。孫權自公安徙治鄂,曰武昌,析鄂之南境,置陽新縣,治居今屬水鄉陽新里。《輿地志》云:「興國軍永興縣,本鄂縣地,孫權改鄂」 為武昌,置陽新縣。東晉又析下雉縣入陽新。隋合二縣為永興。舊《志》云:通山本漢下雉地,三國吳為陽新。隋末為永興縣之新豐,屬鄂州。唐因之。五代時,楊行密起鐵冶,置羊山鎮征賦。南唐始置通山縣。舊有青山鎮、通羊鎮,各摘一字,而以通山名縣。宋太平興國三年,改羊山,尋復通山。紹興四年,仍降為鎮。五年,復為縣,屬興國軍。元仍舊。明始編戶為六里。距府城東南一百八十里。

皇清因之。

武昌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武昌府疆域圖

武昌府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