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西南,今廢。

僧會司 在縣西,即多寶寺。

道會司 在縣西,古洞淵觀。

預備倉五 一在縣治內,一在茅埠,一在吳田,一在長田,一在焦巖,俱久廢址存。

足民倉 舊設於縣治內側,後廢。康熙元年,知縣任鍾麟捐俸改建於縣治西。「積穀備賑」 教場 在縣西北半里許羅阜山麓。明嘉靖間,知縣張一拱建廳其中,後傾圮。萬曆七年,知縣王嘉相修亭三間為演武亭,俱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任鍾麟重建。

鄉約所 《鄉約》有正有副。

惠民藥局 在縣東南,今廢。

養濟院 在縣南半里通津橋外,久廢址存。康熙四年,奉文復給孤老月糧布花。知縣任鍾麟議建。

漏澤園 明萬曆十一年,知縣張書紳捐建於縣西二里許新牌樓山麓,方廣凡四十丈。

武昌府學校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武昌府儒學 在府治南黃鵠山下,左長街,右府城隍廟。「宋康定元年建。慶曆中,大增學舍。紹興中,都帥田師中奪為營壘,允學官朱栻請,撤營修學。宋末兵燹,元延祐中重建。元末兵燹,明洪武三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按察使萬虞凱以學門不宜由西,改開於東偏。萬曆戊午年,提學葛寅亮改建,乃稍遷大成殿等」 於舊址西,規制始闊。巡撫白圭、謝維章以及全省官僚,皆先後捐貲重修。

《皇清初》,傾毀,總督羅繡錦及通省官僚,又復先後捐。

貲重修,而以教授王欽命羅人龍、訓導石永年先後董其事。

芹南書院 在府學前。提學薛綱改社學。濂溪書院 在文昌門內寧湖寺側。明提學高世泰集前列「諸生肄業其中,舉江夏縣諸生陳冉為院長,壬午中式頗多。」

江漢書院 在忠孝門內,初係都司操捕道公署。後奉文裁缺,改為「江漢書院。」

皇清布政司翟鳳翥重修,巡撫林天擎會集多士肄

業捐貲供給

東山書院 在黃鵠山東。相傳東方朔讀書處,今廢。

清風書院 在清風橋西,臨湖。巡撫張朝珍建,以延納名士。康熙辛酉,知府杜毓秀委江夏教諭張希良課江、漢諸生,其餼給捐費三百餘金。知縣劉朝英復捐費百金課諸生。七蓻大會刻,有《雄楚首風》。

江夏縣儒學 在縣治西,越貢院數十步,與貢院同坐鳳凰山右,即舊撫院址,南向蓮池。宋初,以附郭縣就州學另立一齋,曰《務本》。紹興以後,迄元皆因之。明洪武初,始另創於黃鵠山北,尋遷於楚藩廣阜倉邊,後遷於平湖門內歸厚坊。弘治戊午,巡按王恩以規制狹隘,遷建今所。巡撫閻仲宇、岷山李公、巡按吳伯朋、分守參議吳世忠,分巡僉事趙岳、駱問禮,提學張天馥、顏鯨,知府冒政、王儼,同知張仕可,通判李發、王國臣,推官李獻可,知縣王鉉、顏文選,教諭王廷椿,訓導鄒昌言、趙元禎,皆先後捐貲董事重修。

《皇清初,頹圮殊甚》。闔邑臺憲以及有司官員,又復先

後捐貲修葺而加意倡率者,則巡按張朝珍、布政徐惺。極力捐助,必期有成者,則提學蔣永修、教諭杜士英、張希良、訓導魯錄先後董其事。按

先師廟昔為大成殿,至明世宗易之,曰

先師廟旁分東西為「四配」 ,又旁東西為「十哲」 兩廊。

分東西,崇祀先賢。戟門在丹墀前,即大成門。按文廟立戟,始自宋太祖。明嘉靖九年,改大成門為廟。門左有名宦祠,右有鄉賢祠,前有泮池,池上有橋。又前為櫺星門,謂櫺如星,以通神明之氣也。門外有屏牆。啟聖祠在明倫堂後,明倫堂在廟後,宋朱文公熹有銘刻於石。其堂東則有存誠齋,西則有至善齋。至敬一亭,則建於明嘉靖五年。「尊經閣」 則建於萬曆辛卯年。

學舍 舊制三所在尊經閣前。江夏縣額派學租餘銀一十四兩。內每新官到任,動支七兩修葺。

學基 前至蓮池堤,後至城牆,前東角《雲露坊》,前西角《順治坊》,後東角《鳳凰山麓》,後西角《雄楚樓》界。

學田 兩院司道:本府舊買王玥沒官田,坐落洪山,又買梁玉民田,坐落九峰,共稅三頃九十畝。每年額定納租穀三百九十石,內除穀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