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年建今廢

崇文書院 在府館舊址。明崇禎間,邑人建,祀汪承詔、縣令鄒逢吉,改今名。

《社學 》東里社學即歇馬亭、東平祠。

西里社學 在城隍廟右。

神山鄉社學 在葛店街。

永福鄉社學 在華容市靈溪。

馬蹟社學 在金牛鎮。俱久廢。

學田 萬曆四十一年,知縣劉體仁捐俸市學田二百餘畝,邑進士楊正奇有「記。」

嘉魚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舊在縣南,廟學兩址,湫隘殊甚。宋淳熙「中,縣尹姜偃遷文廟於龍潭山之陽,學更於縣治之東。明洪武中,以廟學隔越失宜,乃即廟左闢山麓為學。嘉靖戊子,學遷於北門之內。己亥,復遷於三忠祠之基,仍分兩址,即今所也。崇禎癸酉,擴闢基址,詳定位置,改創重新,規制稍備。」 宋縣令姜偃、元,縣尹成文煒、蘇靖,主簿狄忠明,知縣吳起文、莫震、程可登,邑紳熊開元,先後捐貲改置重修。

皇清知縣李元振、教諭郭更名,又重修「啟聖祠」一座。

大門一座,大成殿一座,戟門一座,櫺星門一座,明倫堂五間,名宦祠在戟門東。鄉賢祠在戟門西。「仰聖亭」 一座,在大成殿後。東西兩廡各五間,神廚、神庫、宰牲房各三間,今廢。東西兩齋二座,各三間。學前石牌坊一座,明崇禎壬午年造。饌堂學倉,今廢。「《斯文》在茲坊」 一座,「宮牆一座,東偏仰聖門」 一座,「雲路橋一座,俱縣」 令李元震倡建。蒲圻縣儒學 在縣治之南。宋紹聖初,縣令朱壽肇創。淳熙十五年,縣令汪泳、端平三年,縣令薛儀老。元至元五年,縣令王斌復加營構。十九年,縣令韓世輔以舍後高爽,建敬德堂。至正元年,縣令譚添孫建肅容亭。元末燬於兵燹。明洪武元年,縣令柯日新建殿廡門垣。縣丞戴城建攬秀樓。二十四年,縣丞王岡建觀瀾亭於庠東,及觀德亭於射圃。宣德二年,知縣吳俊植松於東坡,號曰「一坡松。」 天順四年,僉事劉敷檄典史陳綱建明倫堂及左右齋房。毀敬德堂為神廚、牧房。成化十二年,知縣葛鳳儀增建兩廡及戟門、櫺星門前有學門、講堂,東有膳堂,堂後有號房、倉廩。正德元年,知縣徐淮、縣丞焦貴初建儒學及名宦、鄉賢二祠。嘉靖十一年,知縣吳本固刻御製《敬一箴》及宋儒五箴於石,有亭。二十五年,知縣李桂增葺廟廡,廖道南有記。萬曆二十九年廟災,知縣王之傑鼎建,江夏張文光有記。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署教諭黃衷赤重修文廟,廊廡臺砌,盡為整飭。縣丞金夢麟督理知縣林增《志》「有記。」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張蘇捐貲補葺。康熙元年,知縣

任愬昉、本學訓導李偁協力修飭。其明倫堂係順治丙申春知縣戴成名鼎建,今亦傾圮。康熙十一年知縣張圻隆重建,邑人余開熙撰《修學碑文》。廟前有柏一株,古幹蒼翠,上似龍頭,呼為龍頭柏。其陰蔽大殿五楹,真先代古物。至教諭宅,原在講堂左,《廖史學碑》載本學基地,南至黃城埠大河,北至縣前屏牆東,前至大河,後至察院牆。察院今改建文昌閣。東齋學官宅舊在登瀛坊,後遷學前,西至官路,北抵曾舉人大啟牆。嘉靖二十二年,僉事戴鯨贖入李正英侵地。西齋地在書院前,十九年,巡撫顧璘贖入袁永嘉侵地。後二齋遷入學內左右齋舍。今訓導奉裁基存,以東齋地為敬一亭及名宦鄉賢祠,後遷二祠於戟門左右,以便祭祀。學役賃住西齋廢地。萬曆十七年,提學僉事蔡文範批允鄉官何珍價,置南城外臨街地抵換,案存縣學。天啟二年,知縣吳炳復改遷名宦、鄉賢二祠於敬一亭舊址之左右。明末悉燬於兵。

鳳山書院 ,提學蔡潮建,廖道南有賦。嘉靖中,吳本固重修。萬曆中,知縣吳弘濟改為「蓴川書院」 ,今廢。

新溪書院 《通志》載:在新店市,宋進士周登仕建,今廢。

太宗書院 明末,提學高世泰建於崇禎辛巳,知縣曾栻同建,今存。

心山書屋 在斗門。邑人潘之禎、王祚垣、馬履昌、熊纘武率同學彷白鹿洞學規,講學其中。射圃 在學宮之西,疊秀峰之陰。洪武二十四年,縣丞王岡建觀德亭於其上。今亦廢。

荊泉社學 在荊港鋪側。

北峰社學 在詹家崙鋪側。

桐岡社學 在官塘驛側。

清溪社學 在黃壟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