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56

此页尚未校对

劉信石砌月橋,植松柏於其上,今存。儒學門舊在櫺星門右,成化壬辰,參議劉規改建於左外泮池,副使薛綱買民地為之。宋興祖改建屏垣於池東,今俱存。號房東西各十間,在兩廡後,成化十年,知府秦夔、通判王蔓建,今廢。啟聖祠舊在敬一亭上,萬曆九年王學曾改殿左,後復如舊,更修建「明宦」 、「鄉賢」 二祠於戟門左右。

乖厓讀書堂 在縣東六十里。港陂接通羊境,扁曰「休心」 ,嘗賦詩以自況。

山谷書堂 在金城山椒,扁其堂曰「浩然」 ,今祀庭堅。

狀元書院 址在中洲,元狀元李政茂讀書處。鳴鶴書院 在油隴。元進士艾朝端建,遠近遊學者居之。

林泉書舍 在白泉。正統間,邑人夏謙立。多名人題詠。

桃溪書屋 在縣東,邑人蔡寧立。廣陵程鑑「記。」 「高堤書院 」 在雨山麓,弘治間汪恭建。

社學 二所,在縣前左右。洪武八年,詔天下立社學,設一人,分教里中子弟,有進業籍於縣,達於府,督學、察院選其優者進於庠序。萬曆十六年,陳洪烈考選教讀,申給衣巾。

學田 ,萬曆元年,胡秉性捐俸買民田二十一畝三分有奇,立碑「戟門。」 五年,周應中清丈均賦,查隱漏田三百八十五畝入學,共租三百有奇,地租銀三兩。十六年,司訓李如芝履畝踏實,申減租三分之一,定租二百三十一石一斗七升三合。民始樂佃,又助貧生之不給者,各當其實,士類賴矣。

通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五年建,始於知縣馬極、守道趙《欽湯》、巡道馮應京,嘉魚教諭署縣事楊文繪、教諭黃鶴鳴、徐應斗、訓導馮介、羅繼先、典史楊九成,先後捐貲董事,增置重修。明倫堂三間,進德齋五間,修業齋五間,號房東西各三間,饌廚三間,臥碑一座,號房二十間,學倉三間,廣居堂一間,敬一亭一座,「石碑」 四座,在明倫堂後。禮門三間。儒學門在櫺星門左。「大成殿」 ,洪武五年知縣馬極建。嘉靖元年,訓導馮介以石甃座臺,高五尺,造聖龕一座,未竟。至萬曆二十年,分守參政趙欽湯臨縣,捐助贖鍰五十餘金,檄署縣教諭黃鶴鳴更置,知縣岑學曾修完。舊有聖像,萬曆二十五年,兵巡馮應京臨縣,廢像立主。崇禎七年,雷擊殿東井柱,知縣趙三台重修。東西廡各五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一座。泮池舊在櫺星門內,知縣楊浩修改。門外宰牲亭一所。

青陽書院 在儒學東門內。明嘉靖十六年,巡撫顧璘臨縣,見學左虛空,大建書院五間,號房三十三間,大門、二門各一座。周圍土垣,以為諸生講習之所,兼補「左虛」 也。

社學 在縣治南門內西。

學塘 在新興街口後

學田 萬曆年間,知縣楊浩捐俸六十兩,置買舒合、周舒典田二頃,計種一十三石八斗,歲出租穀一百一十五石四斗,給付學宮,以為通士之助。

興國州儒學 。宋立學於州西北隅學宮後為「宏覽堂。」熙寧中,徙於州南。天祐壬申,知軍事胡師文徙於舊址之岡,西附而東向。乾道庚寅,知軍事葉模改築於西岡北附而南向,即今學宮後岡。嘉定甲戌,知軍事虞孫改建門堤,增宏規制。甲戌,知軍事李壽朋廣大成殿,元陞軍為路,立路學。至元六年庚辰,總管申克溫葺堂居,建公廨,創「大成雅樂」,新從祀像。至正六年丙戌,總管石抹帖木爾不花刱兩廡,建應門,列棨戟,作東西齋、櫺星門。八年戊子,文學掾陳松年請建公廨,修理殿廊講堂,葺齋舍,補祭器,刱學倉。十二年壬辰,兵燹,城郭丘墟,惟殿獨存。明洪武三年庚戌,通判鄭瑮署事,卜地增廓,重造兩廡戟門,建明倫堂、東西齋。六年癸丑,同知翟珪改造明倫堂於孔殿後,復改舊明倫堂曰集義堂,設東西二齋,築堤於泮池左,以通學者往來。建《泮水》《詠歸》二亭於泮池之中。三十年丁丑,知州李文聲修二舊亭,造學正、訓導宅。成化間,知州葉普重建明倫堂於舊堂之左,闢射圃於虎山之麓。弘治十四年辛酉,知州胡瀛以學不宜居後岡之巔,徙明倫堂於今址。南向,大殿、兩廡、戟門居其前。舊泮池十餘畝,約而小之,作橋其上,徙官廳四所於龍山下。正德間,知州李東修之。嘉靖十年辛卯,撤像而易以木主。十六年,知州劉綸建「啟聖祠。」十九年,知州吳希賢改建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