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8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黃石城 在縣東。《江表傳》云:「劉勳走入樊口,聞皖已沒,及西塞將兵救皖,為孫權所破,遂奔曹公」 ,即此。今廢。

城塘縣城 在縣西七十里。隋末,縣令義大暄置。舊有水塘,因名。今廢。

梅城 在縣西五十里。周一百五十五步,高一丈,居平川中一《土俗編》云:「黃武二年成之」 ,今廢。仵城 ,在縣西七十里,有元人余壽卿刻,西蜀李文祥書,樊西退叟作龍巢兩殿碑。

臨津門 在吳大城西北。《寰宇記》云:吳城有五門,西南一門謂之臨津。宮城四門,一門在王城東,門東有牆如羊馬城,名曰將軍巷。疑當時宿衛周廬所在。又東即雞鳴關,又東為閔家巷。武昌西門 ,晉陶侃鎮武昌,課種柳。都尉夏施夜盜柳為己種,侃問:「此西門柳何以盜種?」 尉驚怖謝罪。

南樓 舊安樂宮端門,又名「玩月樓」 ,即今之譙樓。庾亮在武昌,與殷浩輩夜登南樓,據胡床談詠竟夕,即此。今廢。

捲雪樓 舊名亭,在縣治北,明萬曆初,縣令李有朋重修,改名「不盡亭。」

澄清樓 在縣治城後。縣令李有朋建。康熙九年,縣令熊登復建,有《記》。

敕書樓 在縣治儀門外東。明成化間,知縣劉吳鏜建,後改為「總鋪。」

伏虎樓 、萃景樓 俱在西山左。

文峰樓 在縣南二里文星塔旁。縣令熊登建。拜郊臺 在西山頂,吳王郊祀於此,故址現存。按《文獻通考》:「孫權初稱尊號於武昌,祭南郊,告天用黑牡,追王父堅為始祖配天。」

釣臺 ,《寰宇記》:「武昌城下有石,臨江垂峙,四望極目。孫權駐兵於此,嘗集群臣臨臺飲酒,大醉,使人以酒灑群臣,張昭諫止之。」 明成化初,江岸平沙忽高二三尺許,今壅沒。臺後石壁有「呂公洞」 三大字,今存。

鳳凰臺 在縣東虎頭山。吳王因鳳凰見,築臺於此,召周瑜、魯肅,以定建都之計。明萬曆初,知縣李有朋建塔。

吳王故宮 ,張文潛《賦》云:「登西山之故墟,弔西門之衰柳。是吳王之故宮兮,昔仲謀之所有。」 今不存。

安樂宮 基在吳王城內。吳繕丹陽南宮,謂之安樂宮。後諸葛恪更起門殿,為《遷都記》,謂之「西宮。」 舊傳宮瓦皆沈泥為之,可為硯,一瓦值百錢,今亡。

「避暑宮 」 即西山寺,一名「圓通閣」 ,吳王避暑於此。宮前有《銀杏樹》二株合抱,大可十圍,蒼翠拂雲,陰涼蔽日。每年結實,左稀則右密,左密則右稀。明末毀折無存。

太極殿 ,在安樂宮前,孫權南郊即位,還陞此殿。東有方池,又有禮賓殿故址,今不知所在。雞鳴闕 ,在宮城東。

松風閣 在西山寺後。宋黃庭堅建,後廢。康熙間,縣令熊登重建。

觀音閣 在龍蟠石上

九曲亭 宋蘇子瞻建,後重建,改「最樂亭」 、「懷坡亭」 、「懷蘇亭」 不一。順治間,縣令徐翀重修。

解劍亭 在縣東北江次,與五洲相望。昔伍員渡江,解劍謝漁父於此。

廣燕亭 在樊山東。唐廣德中,縣令馬珦建,取謝元暉「樊山開廣燕」 句,今廢。

殊亭 在縣後山巔,馬珦建,元結《記》:「取其才殊人殊形殊亭,又殊意。」 今廢。

杯亭 在郎亭山。元結為杯尊作亭,因名,今廢。怡亭 ,在郎亭山下。亭廢有石篆書云:怡亭裴鷗,十夫亭之李陽冰,石夫篆之裴虯,養夫銘之隴西李莒書石刻。稱為三絕。見存。按《歐陽集》銘在武昌江中,有小島亭在其上,銘刻於島石。思樂亭 在櫺星門聰明池上。元至正五年建,今廢。

中允亭 在金牛鎮南十里張舍人宅基。沈存中《筆談》云:「武昌張鄂登進士第,除中允,創伯履亭 」 ,在寒溪寺西。宋宣政間,范侍郎謫黃州,遊武昌,作亭以其字名。今廢。

壽井亭 在縣南。元至正達魯花赤鐵山、縣令王文賁建,今廢。

「尋梅」 亭 在西山後,今廢。

半山亭 在西山中,今廢。

望楚亭 在西山試劍石側。明正德中,副使惲巍舟經江上,覽勝創建。今廢。

三賢亭 在西山寺後。嘉靖初,知縣許穡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