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賂周以魯山郡。」 注曰:「得魯山則全有漢沔。」 是梁、陳、周、齊皆嘗分據漢陽,而後乃全并於周。曰江州,沔州魏安郡,魯山郡,甑山縣,沌陽縣、灄口城,沌口城名亦夥矣,總不離於漢陽百里內外也。梁江州一在隆山,一在潯陽,獨北江州治鹿城關,領梁安等六郡。而《五代志》曰:黃州木蘭縣,梁曰梁安郡。豈漢陽割而東屬於黃耶?又按《五代志》,竟陵郡舊置郢州,所領有漢東縣,舊曰上蔡。魏收《志》,郢州有汝南郡。胡三省謂「汝南郡即在漢東縣城。宋白晉汝南郡人,流寓夏口,因僑立汝南郡汝南縣於潼口。」 《荊湘記》云,「金水北岸有汝南舊城」 ,是也。金水即金口,其北為大小軍山,此地亦有古郡縣矣。蓋漢南、江北,建立不常,東則屬於梁安郡,為江州地;西南則屬於魯魯山、汝南郡,為郢州地;西北則屬於㲼川郡,為沔州地;北則屬於安陸郡,為安州地,無一定也。隋開皇十七年,置漢津縣,屬復州。《秦志》曰:「復改復州曰沔州」 ,今之沔陽也。唐武德四年,置沔州,始在今府治。大業初,改漢津為漢陽,與甑山縣並隸復之。沔陽郡自此始有漢陽之稱。前此漢陽俱在漢中府沔州,此但名沔口。唐平朱粲、蕭銑,乃改甑山曰㲼川,尋以沔陽郡之漢陽、㲼川置沔州。漢陽郡,漢陽之別為郡,統二縣也,自此始。其自臨漳遷今治也,亦始於此。按漢武、元魏俱置漢陽郡,在今秦州。後周、隋、五代周俱置沔州,今沔陽州。宋改興州為沔州,入洛陽縣,非今之沔陽也。天寶元年,改漢陽郡為沔陽郡,時改天下之州為郡。乾元初,復為沔州,肅宗復郡曰州。建中二年州廢,四年復置。寶曆二年,牛僧孺節度武昌,欲損冗官,奏廢沔陽,以漢陽、㲼川入鄂州,屬淮南道。五代屬吳,楊行密稱吳後屬南唐,俱淮南地。周世宗顯德五年,平淮南,始與南唐畫江為界,割㲼川隸安州今德安府,而以漢陽縣置軍。宋初仍為軍,統二縣:漢陽、㲼川,後改㲼川為義川,治劉家隔。太平興國二年,避太宗諱,改義川曰漢川,屬漢陽軍。漢陽軍領漢陽,漢川始此。是時始有漢川之名,前此皆在秦蜀。熙寧四年,廢漢陽軍為漢陽縣,省漢川為鎮,併其地入縣,屬鄂州。蓋王安石之徒所議也。元祐元年,復為軍。崇寧七年,徙德安府治於臨嶂山,領縣四:安陸、應城、應山、孝感。其漢陽軍隸復州。紹興五年八月,改軍為鎮,使兼知縣事,尋復漢川縣。七年閏十月,從岳飛請,復為軍。元仍為軍,統縣如宋。至元十四年,陞為散府。其年,行中書省遷於湖南,以鄂州設湖北道宣慰司,府隸之,統漢陽、漢川。十八年五月,行中書省遷治鄂州,宣慰司徙治漢陽。十九年八月罷宣慰司,以府隸行中書省,省治鄂州。至元中,德安北徙,自臨嶂復還安陸。明初,仍為府,統縣如元,屬湖廣布政司武昌道。洪武九年五月革府,以二縣隸武昌府。十三年復府如故。正德十三年,左都御「史陳」 金以漢陽一府統二縣,僅二十餘里,欲增州縣以全府治。奏以沔陽來屬,添設府同知一員。知沔陽州李濂奏罷,并革同知。
皇清因之。
漢陽縣。〈附郭。〉
漢初,置安陸縣,地屬江夏郡。東漢因之。晉初,置沌陽縣於臨嶂山,屬江夏郡,尋廢入安陸。南北朝宋、齊、梁俱屬江夏郡。隋開皇末,置漢津縣,屬復州。大業初,改漢陽,屬沔陽郡。唐武德初,置沔州,後廢州,以地入鄂,屬淮南道。五代周世宗平淮南,以漢陽縣置軍,屬安州。宋廢軍為縣。紹興中,復置軍。元至正中,陞漢陽府。明初,武昌府隸武昌道。洪武九年裁。後復置,仍隸武昌道。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九里。
漢川縣
晉屬江夏郡。南北朝西魏改魏安郡,兼置江州,改郡曰㲼川。後周置甑山縣,廢江州。隋開皇初,郡廢,以縣屬沔州。唐析漢陽置㲼川縣,屬鄂州。五代屬安州。宋初改為義川縣,後改曰漢川,屬漢陽軍。熙寧中,并入漢陽縣。元祐初,復置縣。元明俱屬漢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