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9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所在矣

鎖穴 在大別山陰。《通志》曰:「吳孫權征黃祖,祖橫兩艨艟,挾守漢口,以栟櫚大紲繫石為釘。又晉伐吳,吳人於險要處,皆以鐵鎖橫截之。」 今山陰二處石穴俱存。

赤壁 。《荊州記》:「在臨嶂山南峰,謂之烏林峰,亦謂之赤壁,吳周瑜破曹處。」 《漢陽圖經》云:「赤壁又名烏林,在汊川縣西八十里。」 今按《趙志》云:「《水經》述江水源流,江水左逕烏林南。」 酈道元註曰:「左逕赤壁北。」 則赤壁、烏林相距二百里,非一地一名也。況操舟自江陵順下,周瑜自江州逆上,兩軍相遇赤壁,則赤壁當臨大江,臨嶂漢川,皆偏僻,非大戰之地。況巨艦千艘,非一河可容,地多洲渚,騰驤安施,《赤壁》寧足信耶?又以周陂舊稱「烏林鄉」 ,為操走烏林之証,不知操先敗赤壁,後走烏林,則烏林又在赤壁之西矣。今稱為「烏林」 者,在赤壁之東,雖或包赤壁而稱之,然不踰二十里而止,一馳突已過矣,寧俟奔北而後走耶?其非操鏖戰之所,愈較然矣。然自昔江漢間言《赤壁》者三,惟江夏之說,頗合載籍,雖東坡二賦,亦一時江上感懷之作。今《漢川赤壁》,即舊載所云「一在漢水之側,竟陵之東」 者是也。

梅巖 鳳棲山南石壁上有「梅巖」 二字,相傳元時安南國王陳益稷寓此,號梅巖叟。按:梅巖之名舊矣,《前志》不能詳其蹟,但云在鳳棲山南。萬曆末,蕭方伯於城西北陬買得王太常故宅,始於山間峭壁上洗視宛然,見二字如斗大,旁有題識,不能復考,乃重加修飾,於巖下為池,池上為小閣,複道而上,曰吸江亭。大江洲渚,城郭之盛,一覽而極。亭東南架巖而出,側為曲房,曰「天吹」 ,綺窗凌虛,梅槐遠映,神仙之宅也。巖前有別業,老桂婆娑於道。其南曰覽輝堂,其北曰先春樓,密砌幽篁,與山爭勝。最西夾巷而下,曰九蓮池,池中金鯉,大者八九寸。池上築「退密齋」 ,士大夫遊江漢者,黃鶴、晴川而外,以蕭氏園林為首。王章甫「水明樓」 及《葵園》次之,李大參園亭又次之。及崇禎間,劫火一變,而樓臺花草蕩為餘灰矣。然梅巖之蹟尚如故也。

圯橋 在朝宗門外江深處。天旱水涸則見,見則饑饉。世傳子房進履於此,門額上舊有像,今廢。

滄浪水 ,劉澄之《山水記》云:「在沔口,即屈原逢漁父處。」 或又以在均州,未知孰是。

禹柏 相傳在大別山下,禹手所植,其根達於柏泉,今無考。蘇文忠公有詩,見《藝文》。

「白雲樓 」 即郡治前門樓,遊宦者公餘登眺,每寓思親之意。

鳳棲樓 在郡治後。唐時建,宋知軍劉辟疆「記。」 久廢。

春風樓 在縣治西一百六十步,舊名熙春樓。宋慶元元年,知軍胡介常於樓下設酒,與民同樂。淳祐三年,徐安民來守漢陽,更名「春風樓。」 元陳益稷又改名「拱北。」 元末兵燹無存。

五美樓 在郡治後。明洪武中,句容凌輅為守,建樓郡堂後,題曰「五美。」 郡庠教授胡士安記於石。今廢。

水明樓 在鳳山門內。郡人王同知修建。一曰「望卓樓」 ,所以居李卓吾也。袁公安兄弟至漢陽,即寓焉。兵廢不存。

太白樓 在郡之北十里。相傳太白吟眺處,後人因以為名。元末廢於兵。

仁風臺 舊名寥廓臺,取《天台賦》「太虛寥廓」 之義,在秋興亭東。宋宣和中,知軍事蔡純臣重繕,更其名曰仁風,久廢。

伯牙臺 :在大別山尾。

三峰臺 在漢南山

秋興亭 在鳳棲山巔。唐至德中,刺史賈載建,中書舍人賈至記。瞰江流,對大別,景物獨勝。宋元祐初,知軍吳處厚新之。手書杜甫《秋興》八章,次書唐宋名賢題詠,刻於石。永樂丙申,為雷所碎。景泰中,重修,今廢。

勿喜亭 在理刑署內。明萬曆癸未,推官葉修立。

雙松亭 在秋興亭東。唐李白將遊衡岳,過漢陽,於此留別族弟浮屠法浩。

漢廣亭 在縣治西。宋時郡僚涖事之所,久廢。湧月亭 在城隍廟後,宋黃清老建,巨石上有「湧月」 二字。萬曆中,因修裏城,石碎。

「楚波」 亭 在禹功磯上,大禹廟側。

月樹亭 在大別山上。明萬曆末,中丞秦耀建,推官劉熙改曰「宛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