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1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洞兒山 ,在縣東三十里。其山出石灰。

無量山 在縣南七十里。山孤峻,無量壽佛曾住錫於此。

資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山深邃闊遠,居其間者獲耕種竹木之利,故名。

青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峰聳翠,綿亙百餘里。

磨劍山 ,在縣南四十里。漢光武嘗磨劍於此,故名。

金牛山 ,在縣南八十里。舊傳有金色牛出沒其中,故名。

八萬山 ,在縣南八十里。世祖曾屯兵八萬於此,故名。

獅子山 在縣南四十里。上坦平,有白水寺,古剎大殿。左有井,泉不竭。相傳漢世祖立旗杆處。右光武祠,立有碑記。

瀴源山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一石,名曰《東西石虎》。

甘泉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地肥水甘,故名。唐子山 ,在縣北五十里,產白細石。上有明唐寺,昔高鳳飄麥處。山峰獨聳,為邑後障。

光斗山 在縣南七十里。舊傳光武為莽兵所逼,夜至山下,見光射斗間,因名。俗訛稱「光頭山。」 石虎山 在縣南八十里。有臥石如虎,故名。觀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上有觀山寺。

聖龍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上有寺,寺前有池,水不竭。昔有禪師號「天池」 ,住錫於此,又名天池寺。

紫微山 在縣北五十里半。山中有龍潭,天旱祈雨即應。

臥虎山 在縣北三里許。有烈婦蹟。《虎沖春霽》,八景之一。

虎尾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花包山 在縣東三十里。

陡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

白河 在縣南四十里。源出大阜山,西流入漢江。漢光武舊宅南有白水,即此。

華陽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武王山,西流入白河,中有泉在沙灘上,每大旱,泉水如珠上沸,祈雨輒應。

沙河 在縣南一里。源出鹿頭店,流入滾河。元人張翥詩:「沙河岸邊秋草白」 ,即此。按《縣志》:水有三味:小東門味甘美;大東門味微淡;南門味重,有土氣。

中河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無量山,西流入滾河。《縣志》作「鍾河」 ,源出濜水。

滾河 在棗陽縣南五十里,源出白河,西流入漢水。《明一統志》合白河入漢江。《縣志》:「光武被王莽逼,比渡後,河水突沸,波浪騰湧,莽兵不能渡。滾水扁舟,為八景之一。」

真陂河 在縣北三十里。

鎮北河 在縣北十八里,西流入唐河。

金雞河 在縣東三十里。

蔡陽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又名「兩河口。」 水漲可通舟楫,達襄陽。

清潭河 在縣南八十里。四時水色皆如鸚鵡綠。

優梁河 :在東南,兩處各離縣二十里。

蒼龍河 ,在縣西北五十里。

瀴水 在縣東五十里,西流入漢江。《縣志》:「源出瀴源山。」 《明一統志》:「魏置瀴源縣,以此名。」

濜水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濜山,漢張衡《南都賦》「滍澧濼濜」 是也。

石羊池 在縣南三里。土人見石羊食禾,逐至池中,石羊如故,俗呼為石羊堰。後又題曰「羊堰秋波」 ,即八景之一。

蓮花池 在縣西南二十里,即八景內之「蓮花曉月」 是也。相傳池未植蓮,每月夜土人見蓮花盛開,次早又無。《明一統志》:「池上有石如臥羊。」 蔡子池 在縣北半里,相傳蔡倫造紙處。汝泉 在縣南八十里,今謂之南泉,即古上馬縣地。

義井 在縣西北七十里崔橋東。

東義井 在縣河東岸百步。

西義井 在縣西北七十里。

琉璃井 一在烏金店北,一在劉昇店東北一里許。漢張飛曾過此飲水。

穀城縣

屏風山 在縣南。昔白玉仙人得《素書》於此。金牛山 ,在縣南八十里。唐廣德寺鑄鐘,以牛負銅從此入,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