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2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卷目錄

 德安府部藝文二

  重修孝感縣後湖記     明羅勉

  李公橋記          宗彝

  溫泉記           俞釗

  龍興寺記         向光振

  印臺書院記        羅洪先

  自得園記         張紹槃

  神鼎閣記         王世貞

  寶菜軒記         陳繼儒

  贈鄭唯東守德安序      顧璘

  德安府重建社稷壇記     何遷

  隨珠堂記         王納言

  應山縣賑荒紀事文      楊漣

  修復高貴山靈境小引     前人

  應山新修儒學記       前人

  漢東書院記        何宗彥

  重建隨州儒學記       趙賢

  隨州後喜雨亭碑記      顏木

  高靈洞記         闕士琦

  莫家河石閘記       程德良

  築河記           陳金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卷

德安府部藝文二

《重修孝感縣後湖記》
明·羅勉

天子即位之三年,大詔天下,勤力農畝。以為小民所 依,莫先於稼穡。而稼穡莫先於疏陂湖,濬溝洫,修圩 堤,俾旱有所灌溉,澇有所注泄,則雖歲凶不為害。於 是分命州縣有司,每里擇二老農以董其事。勉時知 孝感縣事同寅盧君哲、徐君敬,幕僚江君應宗相與 謀所以奉天子德意。適縣耆老周瑀等來告曰:「縣後 湖廣二里,袤五六里,瀦其水灌田可千餘畝。元季兵 燹,圩岸泄漏不治,游麋鹿於魚鱉之宮者八十餘年, 以是田歲苦旱,周湖之民益困。」余聞之,赧焉於邑乃 十日臨舊堤缺處備牲酒,告馮夷,召編戶之丁壯者 二百人,石工二十五人,鍛夫四人,圩長二人,委醫學 官董浩總其役。始事於十二月朔,落成。於是月之既 朢,瑀等乃跽而言曰:「湖賴縣官力,歲歲活我負郭民 無算。不為文勒石,以垂諸後,則無以彰朝廷勤民之 意,而今日之趨事者,亦將泯而無聞。」遂書此以志,且 以為後來修堤者之章程云。

《李公橋記》
宗彝

隨城之西百二步許曰合溪,有流水潾澴,過而有聲。 愬,其源出州北紫城山,始涓細,抵山石,崎嶇曲折十 餘里。逾城越闤闠,漸渟洄徐奔,潨然而南,入於溠河。 人以其水合山溪,謂之「合溪。」前代不知誰橋,溪上父 老相傳曰「歲豐橋。」世遠水決而橋毀者不知凡幾許 年。每水落溪乾,斷石滾滾橫淺湄,過者指點為橋址。 有時山水泛漾,合溪混浮,纓溠水淼漫闊數里,逾八 九日人莫渡,公私阻廢,涉者往往陷溺,歲為民苦。弘 治丙辰,隨守李公由秋官判岳陽,擢守隨。下車歲餘, 日矜民悴,巡阡陌,每過此回顧,心一惻然。丁巳八月, 捐俸鳩工,鑿石滾山,越月輿石盈溪,命僧正惠方輩 結廬溪左,督工甃石,工師黔庶,日爭效力,僅二月而 橋告成。北去舊址約百步許,高二尋,廣丈五尺,長七 丈,東西橫跨溪兩崖,通襄、汴、荊、鄖諸郡之官道,凡隨 之,廣逾三百里,橋於溪山者十有九,而莫若是橋盤 踞砥,特起平原,超涯截壑,與雲升沉,而適當漢東 之要衝,官道之脈絡。自是不限遐邇南北,而登庭者 雲仍。雖霖雨愆霪,野水漲潗,咫尺溟渺,而往者來者, 不謝衣履,橋之功也。隨父老懽呼道上,相率請記於 予。且曰:「往古崔公分符雍州,渭水淺不通船,公作橋 渡渭,雍人名橋曰崔公。今無歲豐橋,而人強名之,無 亦物毀名存而久假之耳。請更之為李公橋,何如?」余 如父老言以告。別駕吳公時勉、節判王公宗器、幕賓 馬公彥德,咸成之如一口。吳公曰:「諸老以橋名李公, 無亦有鑒於古乎?」余曰:「昔者昌黎韓公謫潮州,驅鱷 魚,德孚潮人。潮人名其江曰韓江,山曰韓山。今諸老 以橋名李公,亦潮人以江山名韓之謂也。」《書》曰:「民罔 常懷,懷於有仁。」李公舉進士有聲,即秋官判岳陽有 聲。及守隨,益著賢聲,當道屢章上聞,宜乎隨之人借 賢名以榮橋,借橋名以懷仁,非謂一橋足盡李公之 善政也。吳公曰:「然諸老名橋之心,信如先生之論,第 不可不如其請,以如其心也。」明日諸老力請之,誠懇 徑率,卒不可回。遂更橋名,而為之文以志。是歲,弘治 丁巳十月,李公守隨之明年也。李公名克嗣,字士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