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2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大鶴山 :在府東北四十五里。

小鶴山 一名「蝌蚪山」 ,在府東三十里。土人掘得大小石,鶴開匣飛翔,視其落處,故名。

鐵城山 ,《史》載高霞寓大敗於鐵城。《一統志》:「城北五里有石如鐵。」 今郡北五里無山,惟十五里有山,頗峭立,而應山原有鐵城山,則前「五里」 之說疑誤。

紫金山 在府署前。《明一統志》:「在治西二十里。峭壁斗絕,石色如紫,上有跨鰲堂、合金泉、千金坊、萬金橋、金湖口,總稱為五金。」 《陳志》載「治北三十里。」 今攷治西北無此山,且與溳水間隔,惟府署竹塢山,俗呼曰紫金山。又鄭昂記「平沙迴岸,瀠帶城郭」 ,並李楫之詩合驗之為署內無疑。蔽山 在府北四十里。

郝甑山 在府西三十里。有唐甑山公郝處俊釣魚臺。今攷其處,止有釣臺,而溳水一帶曠衍無山。或郝處俊封甑山公,家在此地,故即其人而名其地,非山名也。

白兆山 一名「碧山」 ,在府治西三十里,高二百丈許,有三門,層遞而上。土人歲時祀真武於此。相屬者曰太白峰、曰缽盂山、曰寫經嶺,為僧妙濟寫經處。曰「長老山。」 李太白讀書其下,瀰望煙雲縹緲。天半為宋重素禪師棲止處。明鐵牛和尚禧公眉山,皆卓錫焉。

石梁山 在府西三十里,勢接白兆,其形如梁。萬福山 在府西四十五里萬山中。

大安山 在府西五十里,即扁腦山。連白兆而西,四面陡削,高聳岳立,頂平衍可數里許,週遭有泉。唐許紹家。此即李白婦翁處。宋黃晦叔詩曰:「大安婦翁處,來枕石流眠。」 蓋謂此也。

石柱山 在府北。上有石柱,高丈餘。相傳碧霞臺有石筍,為名勝地。今無存矣。《陳志》載:治西六十里,其支為梅花洞,上有二石如柱,灌水出焉。攷梅花洞與石門連,相去僅三里許,止峽口一石。土人曰石柱沖,未嘗以山名也。

石門山 即石巖山。在府西八十里。巉巖高峙,上列怪石,狀如獅象。循澗而入,為門者三。其麓為祖庭禪師道場。

大平山 在府西九十里。由石門入澗,緣馬鬃嶺而上,險峻不可方軌,固一郡名勝也。張昌於此草竊山北之支,曰「蠻王砦」 ,相傳有矢貫於石,力撼之不能出。

《黃巖山 》為太平山之一峰。

圍山 在府西八十五里。獨峙孤峰,陡絕如削。嶺之中坳坦若盂。又曰盂山,高可百丈許。舊《志》有盂子山,形如燕巢。今問土人,未有知者,地里相同,或即此也。或又云燕子山即石岩山。未知孰是?

巫陽山 ,距圍山五里。

自遊山 在府西七十里。西連大洪。唐僧善信遊此,故名。

石巖山 在府西八十里。

壽山 ,在府西北五十里。

金峰 在府西二里。石壁削立,下有金泉。烏石嶺 在石梁山前。

貛子嶺 在府西六十里,與桐樹嶺相並峙。上有罐跡,又名「罐子嶺。」

桐樹嶺 在府西六十里。

月落嶺 在府西七十里。山巖巉削,高百丈許。每雨後,夜半見月光蕩漾其巔。明末避賊於此。又其下一巖嵌出瀑布如簾,列石自成大士像以百數,名「觀音巖。」 今存。

關聖嶺 在府西三十里。下有「馬踏石。」

青石巖 在府西五十里。有泉出其上,雲見則雨。

白石巖 去青石巖三里,上有洞,下有泉。桃花巖 ,在白兆山麓,昔唐李白讀書處。虎子巖 在府南十里。

司馬巖 在府西北城麓。相傳溫公讀書處,石上刻「司馬巖」 三字。

塔兒岡 在府治北

洗足石 在府西一里,山麓有石瀕溳。《方輿記》:「五代周世宗微時,隱水西寺,濯足於此。」

溳水 在府西一里。出大洪山墨龍池,遶城西域,東流至黃港,與漳水合,入雲夢澤,至安河會襄水、沔水又東流至漢口入江,俗稱府河渡,亦名石潼。一曰清發。《左傳》:「吳師過柏舉,及於清發。」 杜氏曰:「清發,水名。」 《玉海》云:「即安陸城西溳水也。」 舊《志》載:溳水源出大洪山。今攷:自隨陽忤水關以南,皆崇山疊嶂,支流繁衍,厥源不一,而總皆匯於「清發。」 其自大洪山來者,山在隨郡之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