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2 (1700-1725).djvu/5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落湖村

捨身崖 在洪山寺北。俗傳張老隨祖師入洪山修道,其妻尋之不見,捨身投崖,乘白雲而去。「九里岡 」 ,在州西十里。

仙人洞 ,在大洪西北十里許,有石枕、石床、石田。昔知州王納言曾遊其處,為數十炬莫窮其源,遂還。知州祝以豳立石記之。

穿洞 在洪山北二十里,為長岡通衢,河流繞其前,茂林擁其後,中通一竅,若有五丁開鑿痕。《勸羊畈 》,有石羊三,一羊在石橋邊,二羊在畈。五里坪 ,在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大洪之西,有上下二坪,俱五里。

三里峽 ,在州西北二百里。東西皆山,中有河三里。

《溳水 》源出大洪山黃仙洞。

《漂水 》源出螺螄山。

均水 ,在州西四十里,源出佛兒嶺。

溠水 在州栲栳山汪家店東南,與魯城河會於唐縣鎮,至安貴會㵐水入於溳。《左傳》:「楚除道梁、溠,營軍臨隨。」 一名溠水。西魏改㵐西曰下溠。浪水 ,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大狐山。

㵐水 在州城西北。南流入於溳水。西魏置㵐西郡,以此為名。其源出於太平頂。

暖水 在大洪山西北入溳。

忤水 ,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其水逆流。漳水 ,在州東三里,合諸馮之水。

析水 ,在州東南二十里。

扶恭河 在州城西。上從栲栳山道家林流入州境,下流入安陸,合漢水入大江。

聖水河 在州城西北

雲潭 在州南五十里

黿潭 在州東六十里

四十里衝 ,在州北一百六十里,南北相距四十里,兩邊皆山,中為衝。

大漲陂 在州南五里

珠龍陂 在州東二十里。

龍陂堰 在州西北六十里歷山下。俗傳舜耕於此,龍湧此堰蓄水焉。

鳳凰堤 在州北六十里歷山東。似鳳形,有兩翅,高低為堰。

「黑龍池 」 在大洪山北,水極深,內有一青蛇出現。

龍井 在州西大浪山,禱雨有應。

應山縣

應臺山 在城東南。原名應山,以其方平如臺,又名應臺。後人復以其似印,更名印臺。舊有仰高書院、七丞相祠、扶搖閣,今並廢。權建大慈庵。其左有峰曰掛鐘,無念師爪髮并弟子塔在焉。禮山 在縣東八十里。按《一統志》,梁建應州於此,齊置禮山關,隋又置禮山縣。

大成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之陽有古城寨。吉陽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南北二山。隋吉陽縣在其南,遺址尚存。

壽山 ,在縣南五十里。其巔有靈仙、關帝二祠,麓有龍泉、萬安、普照、五龍等寺,如意、壽泉、地藏等庵。山下之民常有壽至百餘歲者。唐李白謂其「攢吸雲雨,綱紀四方」 云。

孔山 在縣東三十里,一名洞山。按《一統志》:「山有洞穴,每大風將起,穴先有聲。」

凍山 在縣東四十里。一名蜂兒山。按《一統志》:宋元豐間,太守滕甫自汴赴官,路經於此,無風雨而寒甚,故名。

牢城山 ,在縣東五十里。

覆手山 ,在縣東六十里。一峰五澗,狀如覆手。蔽山 ,在縣南五十里,上有連舜賓墓。

三鐘山 在縣西五里。宋連庠墓在焉。

石井山 ,在縣西三十里。

合髻山 在縣西三十里。兩山如合髻然。洞庭山 ,在縣西四十里,中有穴,莫測深淺。鐵城山 ,在縣西五十里。石色如鐵,其陰有古砦。《唐書》云:「元和十年,節度使高霞寓與吳元濟戰於鐵城,敗績,即此。」

橫山 在縣東北二里許,橫亙治後。

石龍山 在縣北二十里。山石崴嵬,其勢蜿蜒如龍。

杏仁山 ,在縣北二十里。

兜鍪山 ,在縣北四十里。

高貴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山頂有石如龜,又名「大龜山。」 上有靈濟祠,祠前有聖水泉,常有白龍見。

香爐山 :在治西北六十里,以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