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3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卷目錄

 黃州府部彙考四

  黃州府關梁考

  黃州府封建考

  黃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卷

黃州府部彙考四

黃州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黃岡縣附郭。

陽邏關 在該鎮,為麻城、黃陂、黃安上下通衢。先年設指揮一員守關,今廢。

一字橋 在一字門外。又上中馬頭二橋,在清源門外。

清風橋 在赤壁山麓

鼉龍橋 《古志》云:「在縣前。昔有一鼉出沒水中,狀類龍,因以名橋。」 今無考。

清濟橋 在縣南二里濱江。明景泰四年,知府余清建。成化間,義民陶晏修。

清平橋 在縣南三里,俗名「雙橋。」 明成化間,義民陶晏修。

水口新橋 在堵城北

步瀛橋 在團風鎮街北,邑人張應柳建。上有文昌祠。

赤壁橋 在團風鎮東三里。

琳山河橋 在縣北八十里。

孔子河橋 即問津處,一名「孔嘆橋。」 明萬曆三十五年,知縣茅瑞徵募修。

三里橋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元隱士吳應澍建。

閬苑橋 在陽邏鎮蓬萊寺前。明天順七年,僧祖真重建。

「望龍橋 」 在蓬萊寺前,近龍口,故名。

玉壺橋 在陽邏華山西大江岸。

泥溝橋 在縣北百三十里。曹良輔建。

中和橋 在《古邾城》內,今廢。

王相橋 在縣東三十里。

毛家橋 在縣北百二十里,義民郭葵陽建。觀風橋 在清遠門外。明洪武中知府石磷等建,景泰間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縣令楊日昇復修。

來遠橋 在一字門外,關王廟左。

清淮橋 在清淮門外

赤山橋 在團風鎮東三里。

相隱橋 在安國寺前,韓魏公讀書堂之傍,俗名「和尚橋。」

太平橋 一在安國寺前塔下,一在縣西百八十里,元隱士吳應澍建,址存。

新橋 一名榆木橋。形家謂郡城環帶水,不宜引去,舊為木板,今易石橋。

長清橋 在楓香渡,舊名「楓香橋。」 明正統七年,知府余清修,更今名。

史壩橋 在團風鎮西北里許。明嘉靖中陶仲文建。

永清橋 即盤石渡,在團風鎮北五里。明正統中,知府余清建,土民暗毀,設渡射利。正德中,知府余貴修。嘉靖中,陶仲文重建。崇禎中,知府楊通宇合黃、麻兩邑官紳重修,分地築堤,勒石表《志》。今橋存而石堤漸毀,夏秋水漲,行者苦之。惠民橋 在陽邏驛前。上有孝弟坊,今名馬驛橋。

《覓兒橋 》:《近魚博》。

賀婆橋 在縣北五重鄉青坵山溪間。相傳前代賀婆建。

行祠橋 一作「行獅」 ,在中和上鄉。

望仙橋 在縣西百六十里。相傳麻姑仙女過此。

三台河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嘉靖中,陶仲文造,一名「通濟橋。」

道人湖橋 在縣東三十里。

魚博橋 在縣東七里

團風橫河口官渡 在縣西北五十里。明嘉靖中,陶仲文建浮橋,尋壞。

馬橋官渡 在縣西二十里。

倒河口官渡 在縣西六十里。

鵝公頸官渡 在團風鎮,原設史壩官渡。明萬曆三十三年,本處江水洗崩,議改「史壩。」 大路創設塘夫一名。將原編「史壩」 、「赤山」 二處橋渡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