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4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鐘磬無據。剎基之畔,有水涓涓,發源山麓,逶迤西傾,雖旱而流不絕。

化港 ,在沙市黃潭之東,畎澮溝洫皆以港名。龍陂 ,古天井水也。廣圓二百餘步,在靈溪東,江堤內有龍見其中,故云龍陂。《荊州記》云:「江陵東北十里有天井,周迴二里許,深不可測。其中潛室,見之則有兵寇,禱雨亦多驗。」 按酈《注》,龍陂水逕郢城北流,謂之楊水。故又云:「楊水東歷天井,在方城北隅,廣圓二里。」 與盛弘之略同,則龍陂、天井,明為二水也,今沙津北之天井淵,崇禎末大旱,亦有潛室之異,未幾變起。

馬牧口 ,酈《注》云:「江水斷洲會通之處,荊土舊有九穴十三口,江漢於此交會,今概淤矣。」 豫章口 ,夏水所通也,西北即豫章岡,或言因楚王豫章臺而名。《晉書》:「王鎮惡以百舸襲劉毅,至豫章口,去江陵二十里,捨舟步上,穴其城而入。」

中夏口 在豫章口東,是夏之首,江之汜也。屈平所云「過夏首而西浮」 也。酈道元云:「楊水北流於沔,謂之楊口」 ,中夏口也。曹操追先主於當陽,張飛按矛於長坂,元德得與數騎趨漢津,遂濟夏口是也。是知夏水出江曰夏口,亦曰堵口,入沔曰楊口,亦曰夏口。武昌有夏口,故此稱中夏。又監利之口曰子夏口。

楊口 《水經》云:「沔水東西與楊口合」 ,即楊口也。《杜預傳》云:「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 又王廙長史鎮楊口壘,杜曾攻陷之,即此地。

浩口 ,一作「嵩口。」 沔水逕此入湖,當潛江之界。舊橋曰「通仙」 ,相傳呂希聖故蹟。《潛陽志》列為八景之一。

赤湖口 《道元注》:「楊水東北流入赤湖水口。」 又云:「華容縣有靈港,西通赤湖水口。」 華容,今監利北口,當在三湖下流。

岑河口 一作「城河口」 ,東南會郝穴、化港諸水,東北合白瀆諸陂澤,下匯三湖。附近安興港,相傳古安興縣地。

虎渡口 在龍洲南。先是,地多虎,前守募捕之,乃更為患。太守法雄至,下記曰:「虎狼在山林,猶人在城市。古者至化之代,猛獸不擾,皆由仁及飛走。太守雖不德,敢忘斯義。」 《記》到,其毀壞檻阱,不得妄捕。自是虎暴遂息。或曰:孝子施宜生過此,虎感其孝,負子渡河以避之。

江津口 。《家語》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風,不可涉也。」 郭璞云:「濟江津以起漲。」 今沙頭津巷口是。

魯袱口 水與夏水合流。

羅堰口 水入大漕河,又浩口為潛江分水之界。

龍口 水入長湖

沙池 ,《南齊書》曰:「荊州城有沙池,常多漏水。蕭穎胄為長吏,水乃不漏,及穎胄亡,乃復竭。」 清風池 ,在城東北隅,相傳五代高氏所鑿。天鵝池 ,在城西四十里,趙郡布衣宋登春隱此,自號「鵝池散人。」

洗馬池 在沙津。又子城東北有水亦同此,名「明月池 。」 「清風」 、明月二池在分省街南,甘棠坊左右兩隅,俱高氏所鑿,今不存。

馬跑泉 ,在八嶺山。古老以為三國時遺蹟。感通泉 ,在草市嶽廟內。相傳禱於神者,以紙錢投之,誠則沉,否則浮。元人覆亭於上,名「感通。」 無盡泉 ,在佛華寺內。宋丞相張商英之井,水極甘美。

沉香井 在章華寺,楚靈王所甃也,一名「澆花井。」

八角井 在城東,下有海眼通江,觀泉水之增減,識江流之消長。後人作石塔鎮之。

高氏井 在子城內,高王後苑之井。宋兵入城,繼沖以橋覆井內,人多墮死。後人植柏建祠其上。

九陽井 在東門外景明觀內。相傳呂仙煉丹於此。

天字井 ,《南齊書》云:「高祖建元元年,荊州城東天字井出綿,士女取用,與常綿不異,經月乃歇。」 《郡志》言朱井湖出綿,一作天井湖,或即東北之天井也。

鶴穴 在城東九十里,即桓公易牛之處。俗作「郝穴」 ,非。《宋書》云:「桓公在荊州,與刺史殷仲堪至鶴穴,一老翁驅青牛,形色瓌異,桓公以所乘牛易取,至靈溪,駿駛非常,因息飲牛,牛竟入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