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4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聖寺、江池湖,狹堤淵、沙堤鋪、新淵堤、郭家淵、施家淵諸堤,俱為險要。成化五年,決施家淵。弘治年間,決狹堤淵。正德十一年,決郭家淵。嘉靖十一年,決江池湖。三十五年,決新淵。三十九年,決沙堤鋪。四十年,決深淵堤。四十四年,決大湖淵及雷勝旻灣。四十五年,傾洗竹林寺。隆慶元年,傾洗二聖寺。二年,決艾家堰。」 水患殆無虛歲。縣境內有軍湖、貴湖、紀湖、重湖、大金、洋溪諸湖。其大金湖通虎渡支河,河漲湖溢毛穗諸里,軍民苦之。

石首縣

黃金堤 在縣東五里

萬石堤 在縣西五里,下有萬石灣。

新興堤 在縣西南七十里,防竹林港水患。楊林堤 在楊林,長百丈有奇。

風火堤 在縣南二十里。

百家堤 在縣北四十里。其地為水所圮,百家合築此堤,因名。

鄭家垸 在縣南三十里。元時里民鄭淵率眾築此,以防洞庭水患。

「黃金堤   」 、橋堰堤   、白洋潭 ,皆在城南,以防洞庭水患者。

張堰堤   、逍遙堤   、高家垸。

郝家垸   西垸    里「平垸。」

官莊垸   、陳磯礑   、丁家塌。

黃牛塌   、鯽魚口 以上諸堤垸皆築之,以防水患、以衛民間田畝者。

「江北毛老垸 」 ,計長九百八十丈,去縣七十里,堤界江監堤之間。

梅肇垸 計長三千九百丈,在河北洲田中,距縣二十里,堤高不盈尺,不大水則有年

按:縣東西廣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夾江南北。而縣治一面濱江,勢復下濕。自「元大德七年決陳瓮港堤,薩德彌實挽築,再築黃金、白陽二堤護之。不一歲陳瓮再決,趙通議始開楊林、宋穴、調弦、小岳四穴,水勢以殺。」 迨明初,四穴故道俱湮,隄防漸頹。嘉靖元年,決雙剅垸,三十四年,衝洗戴家垸。三十五年,決車公腦,四十五年決藕池。頃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堤至調弦口堤,凡四千一百餘丈。北岸自江陵洪水淵至監利金果寺堤,凡千餘丈。其間楊林、瓦子灣藕池、袁家長剅,尤為險工。監利縣

新沖河 通江陽漕河,民居輻輳,賴以溉田。盛洪堰 ,在縣北八十里。

黃金堰 在縣北

黃師堤 在縣西四十里,濱大江。明正德十一年修築。

新沖堤 在縣西南五十里,濱大江,極為險要。朱家埠 在縣東三十里。

龍潭口堤 在縣北五里。

把火堤 在縣北五里

車水堤 宋末大水決堤,夜大雨,明日得雷車轂於堤上,邑人循轂跡為堤,至今賴之。

按:縣東至沔陽,西至江陵,南至華容,北至潛江,「周遭四百五十里,正江湖匯注之地,勢甚汙下,鄉民皆各自築堤以居。而縣治臨江,有一支河流貫城中,歲苦水患。元大德間,趙通議開赤剝穴江流以殺迨。明初,此穴已湮,乃築大興、赤射、新興等二十餘垸。成化間,又修築黃師廟、龍潭、夏鼉淵等一帶諸堤。嘉靖十八」 年築,塞十八灣河,又塞祝家壋,其壋隨決。至四十四年,堤決黃師廟、李家埠、何家壋、文家垸、金家湖諸堤,而大興垸亦大潰。嘗一修築,自龍窩嶺至白螺磯,凡二百六十餘里。頃年江勢南齧,水勢漸消。松滋縣

「川江 」 、岷江至此分為三派,復合達江陵入大江。蓋峽水到此展蕩,大不利於漲溢矣。

大堤 自堤尾橋直扺虎渡,延袤八十餘里。七里廟新堤 長十里,起高家套止江亭寺,瀕河一帶,正當澌洋洲、馮口兩河交射之衝,老堤年年崩洗,恃加修目,堤得以無患。

涴市新堤 ,起自楊四廟,五里至關帝廟,老堤崩洗,深入堤裏。《目》堤之修,逐歲最急。

支水堤 按大河命堤,捍禦荊江,所以防川水之瀑漲也,自是河內皆屬成賦田畝。萬曆間,大堤之裏復作支堤,既足以制山水之橫,更足以疏諸湖之滯也。

宋穴支堤 ,「從靈濟寺起,十里至懶龍堤,又十五里至沙道觀」 ,共二十五里,高一丈,廣一丈五尺,北通荊、襄,南達常、澧,積久間有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