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4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計三千三百九十九丈,高二丈六尺有奇。嘉靖九年重修,為門樓各六。新東門曰「鎮流」 ,樓曰「賓陽。」 東南曰公安門,舊名「楚望」 ,樓曰「四望。」 南則南紀門,樓曰「曲江」 ;西門舊名「龍山」 ,樓曰「九陽。」 小北門曰「古漕」 ,舊名「維城」 ,樓曰「景龍。」 大北門曰朝宗,舊名「柳門」 ,樓曰「拱辰。」 城形若環門重關,四面皆濬隍以通流。昔孟珙帥荊湖,通三海,修十隍,池流如帶,後漸淺渫不治。城西為明湘王城,可五里許,即高季興子城也。天啟七年,惠藩建國,因之。崇禎十六年癸未,獻逆驅民男女平其城。

皇清順治三年,巡道李棲鳳、總鎮鄭四維率兵民完。

城垣址如之。康熙二十三年奉。

旨「特設滿洲將軍都統。領八旗大兵駐防荊州。」駐《東》

城「其西為官署民居,設有間牆。」

外州縣

公安縣城 邑,自柴林街徙孱陵城,無可考。杜詩:「野曠呂蒙城,江深劉備營。」 或謂孱陵城為呂蒙所築。明正德間,周鉞築土為城,尋圯。嘉靖二年,知縣周臣奉議疊磚石築之。以邑濱江衝決,城漸潰。知縣楊雲才議遷椒園,至知縣高鳳翔始改遷,乃以鄒錦衣衛議,復徙祝家岡,知縣張大韶修砌。崇禎庚辰,知縣趙繼鼎修築有加。癸未,賊陷荊州,而公安殘燬殆盡。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王百男建署於舊邑《斗湖堤八》。

年始移祝家岡之新城

石首縣城 邑,舊無城。明弘治間,知縣何洽始築土為垣。嘉靖七年,水漲牆圮,知縣徐汝圭重修,後復易以磚城。至萬曆乙巳,因《形家》言,移縣署於北城,遂以舊北門為譙樓,乃拓東北隅之地,更立北城樓,臨大江,城加廣焉,周一千五十六丈,高一丈一尺,女牆四尺,門樓五,池繞城。崇禎末,兵燹傾圮至。

皇清順治中,知縣黃大年重修,歲久傾圮,至康熙七

年復修壞垣一百八十五丈,缺口十三處。城樓垛堞完固,周迴計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四尺

監利縣城 明正德中,巡撫秦金檄縣丞杜漸築土為城。萬曆初,知縣李純樸奉巡撫檄,始建磚城,周一千八十丈,高九尺有奇,厚一丈有奇,為門五,南曰朝宗,北曰「望京」 ,東曰「朝陽」 ,西曰「阜民」 ,東北曰「保和。」 崇禎甲戌,知縣唐復加高三尺,浚濠環遶,濠深二丈,一面小河,一通大江。迨明季兵火,圮燬殆盡。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藺完瑝率眾繕修缺毀,重建城。

樓東曰「光華復旦」 ,南曰「江漢澄清」 ,西曰「鴻雁翔集」 ,北曰「鎖鑰深嚴」 ,東北曰「神聽和平。」

松滋縣城 舊無城,明成化間,始築土城,名「楊城。」 周五里,高一丈二尺,為門建樓,有四池,闊二丈五尺,深八尺。北一面臨大江。崇禎間,知縣何志孟因四方寇警,具狀上聞,修築磚石。明末獻賊屠城,蕩為平地。

皇清康熙六年,始議修復,漸次創興。

枝江縣城 ,明洪武二十二年,設枝江守禦千戶所,防容美洞蠻,創築土城。成化四年,指揮李震、許英築磚城,周千有餘丈,高一丈五尺,為門五,各建有樓池。東臨大江,西臨峻嶺。弘治三年,知縣李智開鑿,欲通江水遶城以便舟楫。將成,智遷去,議遂寢。

彝陵州城 舊在江左。宋徙江右。元復徙江左。明洪武十二年,千戶許勝因舊基甃砌,周八百六十二丈,高二丈二尺。為門七:曰東門,曰中水,曰大南,曰小南,曰大北,曰小北,曰鎮川。各建有樓。東南北三面皆壕,闊四丈五,深二丈,惟西一面臨大江。成化間,知州周正復修,高五尺,外甃以磚,內築土,為臥羊坡。崇禎末,獻賊平城至。

皇清順治十三年,奉委修葺。康熙六年,知州鮑孜繕。

修完鞏

長陽縣城 前後有東峰、鳳凰諸山,壁立環繞,四面阻塞。西則施州、建始諸水,奔流赴壑,會為清江,東出大河,而治中域焉,誠天然城塹也。宋、元築土城,明因之。至崇禎十六年,知縣朱方乾請詳修築,於臨江,一面甃以石,並建東南、西門城樓。後山一面累土為城,覆以瓦。十七年,土官唐鎮邦率蠻兵攻城,陷之。明末墮於「闖賊。」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樊維翰修復。

宜都縣城 :三國時吳陸遜拒蜀,屯戍宜都,見滄茫溪產異石,紅如瑪瑙,綠似玻璃,見而喜曰:「此地露文章。」 遂築城於此,號曰陸城。明成化間,都憲楊璿因舊基築土城,周六百五十餘丈,高一丈一尺。立門五:東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臨川,東北曰合江。乙未,縣令王濬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