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6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羅漢井 在府東圓通寺。

秦皇井 ,《風土記》云:「洞庭之岸有二石井,相去數百步,俗號秦皇井,又名龍窩,其泉甘美。」 柳毅井 在君山上,一名橘井。

莊山井 ,《風土記》云:永慶寺莊山頂有泉清澈。僧齊己詩:「鳥從井口出,人自岳陽還。」

鱘魚嘴洲 :在郡城西。宋時相傳「洲生過岳陽樓即狀元」 出。

新生洲 在江湖之交。元時有《藝植之利,賦》以供儒學。

鼉鶴灘 與新生洲相屬。《風土記》云:「岳陽樓舊岸有港,名鼉鶴,商人泊舟於此,勝於石載。今湮沒如平陸,不復舟矣。」 即此。今去岳陽遠甚。蓋洲為江水喇嚙,日以崩塌耳。

爵洲 在三江口南四十里。

曹洲 在府南四十里。《通典》以為曹公為吳所敗處,非是。

金沙洲 在洞庭湖中,與陸角相並。杜甫詩:「龍堆隱白沙」 ,即此。亦名金堆。

彭城洲 在府東北五里。宋劉彥之討謝晦,軍次於此。

永興洲 與監利對岸,團魚洲相連永興,其地名「茅灣。」

臨湘縣

龍窖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跨臨湘、通城、崇陽、蒲圻四縣,上有龍湫,因名。又有雷洞石門。《風土記》云:「山極深遠,居民以耕畬為業。」

大雲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連七十餘峰,山半有泉,人呼為「聖水。」 遇旱禱之驗。其陽為巴陵境。上有石通判祠墓。

久宿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相傳有仙人煉丹,歲久棲遲於此,故名。

旋風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一峰高峻,林木陰翳,風至此多旋轉。

尖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上有石洞,一峰特出,故名。

響山 在縣南九十里。四山環聳,有聲輒應如響。

漿山 ,在縣南一百里。山上有池,池有泉,歲旱引泉溉田,禱者取水多驗。

寡姑山 在縣南八十里。高峻侵雲。《相傳》有元子居此學道,莫知所終。

鳳凰山 ,即太微宮山,在縣南六十里。峰巒盤礡,以形似名。

望城山 ,在縣南四十里。下有泉,溉田千頃,登此可望郡城。

五尖山 在縣南四十里。五峰突出,故名。「灰山 」 ,在縣南二十里。山石俱黑,可燒灰以資民用,今廢。

魚梁山 ,在縣南一里。

丫髻山 在縣東三十里。兩峰秀拔如丫髻,故名。

應科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

金竹山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小竹,枝幹純黃,遇冬愈鮮潤,類黃金色,相傳神人所種。

黃皋山 在縣東十五里。峰巒聳拔。

樓閣山 在縣東七十里,極秀峻,絕頂覽洞庭諸景,上有神祠,旱禱多應。左右群峰疊出,狀如樓閣然,故名。

藥姑山 ,去縣東九十里,在萬庫里。山最高,雲羃之則雨,里人以為雨候,上有大仙廟。

萬峰山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峰巒層疊,其一峰最高者名「雷打山。」

天井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上有元帝祠。方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接巴陵界,以其形方,故名。

黃茅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城陵磯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為古彭城。團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濱江。

象骨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山海經》云:「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故名。」

暉落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水經注》云:「城陵山東接微落山,暉落磯今呼為道人磯。」

馬鞍山 在縣西南二里,以形似名。

如山 ,在縣東北八里。《水經》云:「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 《注》云:如山地對隱磯,即今楊林山。舊志作「儒磯」 ,云宋時有司令人取魚於此,以供儒生,故名。今攷《水經》正之。

白馬磯山 ,在縣東北一十里。《水經注》云:「有獨石孤立大江中,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 唐裴隱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