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6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北華容、枝江、江夏、安陸皆其地。合而言之則一,別而言之則二澤也。楊升庵又謂有南雲、北雲、南夢、北夢之分。五代孫光憲號北夢,取此。華容河 在縣城北一里,亦稱沱水、夏水,《一統志》以為晉杜預所開,以通零桂之漕者。及考預傳,以巴丘湖沅、湘之會,荊蠻所恃,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內瀉長江之險,外通桂零「之漕,百姓歌之。」 今按《水經》,「夏水出江,流於江陵東南,又東過華容南,又東至零桂入沔。」 蔡氏《書傳》「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 則預所開當始江陵。今縣河乃從石首來,豈楊口即古調弦,因楊岐得名?而是河亦自江出,冬竭夏流,故當時均以沱稱,得非沔陽之長夏河,楊口亦非竟「陵之夏楊水耶?」 課額今隸石首。

涌水 。《水經》云:「江水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出焉。」 又云:「江水又東,涌水注之。」 酈道元注:「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 《春秋傳》:「楚大夫閻敖遊涌逸。」 注云:「涌水在華容。」

洈水 ,出縣東南。見《山海經》。

赤沙湖 在縣南。《宋志》「華容有赤沙湖。」 魏王粲詩:「悠悠澹澧口,下會赤沙湖。」

紫港湖 在章華臺側。上通青湖,下接縣港,逶迤於洞庭,宋謂之「私港。」 《風土記》云:「紫港夏秋水漲,與赤沙湖會,北通於江,今曰竊池,南通於湖。」

《水經》
謂之決口

沅水 會赤沙注洞庭之水。《風土記》云:「澧水注於洞庭,謂之澧口。沅水注於洞庭,謂之鼎江口。又自鼎江口至遊橋入黃洋港,曲折而達褚塘諸湖。」

御池 ,在紫港。《湖南風土記》云:「出蚌珠,有甚大者。」 今不知所在。

雲母泉 在縣東四十里,味甘而流長。地產雲母石。《風土記》云:「墨山南有大雲寺,寺倚松嶺之下有雲母泉。自泉以東,引流入渠,周遍於庭,大旱不絕。」

檀子灣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安南港,舊縣存焉。或疑即《水經》之檀浦。

楊子洲 在縣東北大江中。舊志以為西南十都,《方輿勝覽》以為縣南三十里者,俱非是。《水經注頳要》下即楊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苦蛟患。荊佽飛濟此,遇兩蛟,斬之。《風土記》《一統志》俱繫於華容,故從焉。

平江縣

幕阜山 居萬山中,其鉅且峻者惟幕阜。在縣北九十里,一名天岳。郡稱岳,以在天岳之西也。相傳吳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拒劉表,從子磐營於幕,故名。山壁有篆文:「夏禹治水至此。」 有巨石名繫舟峰,周迴五十里,有列仙壇,壇旁每年生瑞竹一株,隨風掃拂,芙蓉池甚澄潔,間有雙鯉遊泳其中,爛若黃金。丹井、藥臼、石凳、石床俱存,產藥百餘種,異草怪木,人不盡識。《道書》「第三十五洞天」 ,即此。

石牛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山多岑石,其狀類牛,故名。山之上有井泉可溉,大石牛堪容萬人,小石牛堪容千人,皆可避兵。宋紹興間,劉鍾入寇,邑人余國瑞、國器、羅孝芬據險拒之。元末,湯礦據此為寨。

道巖山 在縣東九十里。上有天池,池前兩峰,南曰席帽,北曰寶蓋,中有七星石,有龍湫、龍影洞、僊人試劍石。巖之後有艾僊壇,壇上有丹竈石臼,去幕阜四十里。巖可通輿容屋,宋建葆真觀。按《明一統志》,「山上有香爐巖。」

昌山 在縣東四里。下臨昌水,故名。舊《誌》云:「三國吳魯肅為漢昌太守,常屯兵於此,後人因廟祀之,故名魯德山。」

梅仙山 在縣北三十里。高二百餘丈。《風土記》云:「梅子真曾寓此,有井名子真井」 ,梅水出其下。連雲山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純山。《水經》云:「純水出西南純山,勢峭㧞,雲氣常覆其上,故名。」 《風土記》云:「上有吳真煉丹壇,下有石室,田先生隱焉,因名。」 田公巖有石硯、石檠、石竈,皆形肖。有石筍潔白,簇如蜂房,尖類削成。有潭在玉清宮前。深不可測。

梧桐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山舊多梧桐,故名。上有元帝廟,下有觀音堂。堂之後有龍泉,遇旱祈雨取水於此。

太平山 在縣西二十里。由陳坪駟馬橋小溪而入,中有胡仙觀,世傳為毛法官修煉處。湖源山 在縣西九十里。高數百丈。上有名剎,相傳為昔賢避地之所。

密巖山 在縣東二十里。石崖削立,中有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