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6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石浴池 」 ,在麓山道林寺邊,長一丈,寬二尺。「白鶴樓 」 在城外西湖橋白鶴觀,宋時移建城上,嘗有白鶴群繞之。

《九龍池 》,在太乙寺後,方僅尺,深二尺許,水泉不涸。池有小金龍,無心觀之,時見。

煉藥池 在太乙寺後,真人煉丹處。

《瀟湘夜雨 》,湘江飄渺,景趣悠然。加之夜雨,幽情更有不盡之意。俗謂在晏公街,非也。

《洞庭秋月 》,「湘江中有蓮花潭。素波澄碧,皎月流光。」

《遠浦歸帆 》,江上下多浦口征人乘風來歸,凌波遠眺,如飛鳥之上蓬萊,亦快事也。

《平沙落雁 》,雁飛不過衡陽,見沙渚即下三洲。岸邊沙白如雪平如砥,雁陣聯翩下集。

《山市》晴嵐 湘嶽晴烘氣,藹紫翠拖煙如濚灣。市上塔橋隱隱,俱在五色氤氳中。

《漁村夕照 》,夕陽將謝,綵虹璀璨若三洲。南湖港是已。

《煙寺晚鐘 》即水陸寺。寺在江心,薄暮籠煙,鍾聲一動,漁舟返棹,宿鳥驚鳴,鐘音嫋嫋不絕,景趣悠然。俗指「雲麓宮」 ,非也。

《江天暮雪 》時既西夕,江空風凜。雰如灑絮飄瑤。俄而洲橫玉帶,嶽列銀屏。皚皚江天,似曉非曉。

湘潭縣

陶公山 縣西七里。晉陶侃卜居于此。山下有陶公釣石,石上有二亭,一望嶽,一釣魚。又有陶公潭、陶公橋、洗硯池。橋側有大樹,土人言「歲于枒槎間結人面子,眉目如鍥」 ,不知其為何樹也。今俱無。

鳳音亭 在縣西韶山。相傳韶氏三女得道於此,有鳳凰銜天書至,女皆仙去。因其上置亭,故名。又傳大舜南巡,道經此山作樂,故名。亭之陽有竹,其陰有東臺,有桃花洞。王文彪《詩》云:「玉洞桃花人寂寂,鳳音亭下竹森森。」 又曰:「歌罷遠遊人不見,玉簫吹月過東臺。」

石鼓 ,在懸石山。土人云:「石鼓鳴則兵興。」 石鐘 ,在空洲之旁。

「《仙人足跡》石 」 在石潭之石上,長一尺五寸。有石牛在石潭,頭角皆具。相傳潭有龍居之,以石戶,中有龍床。

鐵牛 在下攝江中。石黧黑如鐵,其上有石戍城,相傳王莽駐兵處,垣壁猶存。

花石城 ,在縣西。杜少陵有詩。

岸花亭 舊名黃花亭,縣令包鴻逵讀杜少陵「岸花飛送客」 之句,改今名。

桂子亭 在縣署北。嘉靖癸丑冬,有老桂一株,結實大如棗,味甘如蔗。歲暮嚴寒,實猶不絕。陳令應信作亭以紀之。後人往往見青衣女郎數人出入樹根中,遂以為怪而伐之。

《龍鱗木樨 》在碧泉山下,胡文定手植,杜子美繫舟處。

最高峰塔 在縣正南山巽方。鄉紳張克楊請縣令包鴻逵建。嘉魚太僕李憭有《記》。

萬樓 在縣治下流江中。知縣包鴻逵屬謝太學、賈人熊廷祥築石為臺,塹沙截波,覆之以樓,為一邑關捍。李宗白名以「萬樓」 ,為記紀之。石龍山 在縣西南百餘里。其形妍秀,有石望之如龍首。宋進士廖宋民讀書于此。又傳隱士李半村亦樂其幽居之。

曉霞山 近中路市。宋進士姜天麟築室讀書于此。

草衣岩 縣西百里。五代周時,有蜀僧奉初者,紉草為衣,居岩中,故名。

螃蟹山 縣南隔江一里,其形如蟹。相傳漢將軍衛青南征駐兵處。

《虎穿》井 在中路市虎穿橋畔,相傳崔生所遇,虎化為婦,藏皮于井而名也。

碧泉書院 宋胡文定公南遊,樂其地,乃為子宏築室,與張南軒講學于此。元里人衡氏置書院,像文定公,祀之。

主一書院 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衡山界,地接朱陵。宋邑人鍾震師晦庵,因置書院,聘元學士揭公為院長,因震號「主一先生」 ,故名。

黃葉亭 ,故老云:「此地即今陶公山下觀湘樓者是也。」 亭當石塔之左,市喧漸遠,平沙淨碧,絕易留人。其時陶公山際有秋聲,脫葉搖落江干,故以名亭。

湘陰縣

羅縣故城 ,去縣東六十里。春秋時羅子國。秦立為縣。漢、晉屬長沙郡。隋屬玉州,後屬羅。唐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