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6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入湘陰

赤竹城 去縣南十七里。宋紹興間,知縣胡昭遷縣治於此,號「新縣」 ,遺跡尚存。

望京鎮 去縣北八十里。元順帝為太子時,出居靖江,迎歸即位至此。問地何名,對曰:「登高。」 遂登高北望,時蛙鳴聒耳,敕土神禁之,至今無聲。鳳凰臺 在龍山。世傳軒轅采銅鑄鼎,往來此山,奏樂重湖上。鳳凰雌雄各六鳴於山,故名天分陂 在白鶴山望塔洞下。舊傳下有溪水流溉西岸之田,歲旱,東岸人爭之,一日雷雨驟至,驅石於溪中,分流兩岸,各蒙其惠。

《神鼎 》,黃帝採首山之金,鑄鼎於此,今千佛頂石爐尚存。

《鼎湖 》,黃帝鑄鼎荊山之陽,張樂洞庭之野,鼎成,騎龍上昇,故天心湖之西曰「鼎湖。」

二妃行吟地 。舜南巡狩,皇英從幸,稅駕於此。聞蒼梧之崩,泣數行下,染竹成斑,以身殉焉。死為湘神。《楚辭》所列湘君、湘夫人是也。

赭山 始皇南巡,渡洞庭,為風濤所怖,泊湘岸,問:「湘君何神?」 曰:「堯女舜妻。」 始皇怒,伐竹而赭其廟。迄今山頭殘燒,依稀秦火之灰,故俗謂之赭山。文武分洲而列,故又謂之文洲、武洲。

《黃陵碑 》:唐韓愈諫佛骨貶守潮州,嵐煙瘴雨,懼不得免,過廟而禱焉。是冬果移刺內地,後拜國子祭酒,託刺史王堪撤其廟而新之,復託後刺史張愉勒石以紀,且謂愉曰:「使後世知有子名。」 今堪與愉之名,果附碑以傳矣。

《斷碑 》,漢荊州牧劉表所立,斷裂散地,文不可考,附記於此,以存古意。

濯纓橋 在祠旁,三閭與漁父問答處。按《滄浪》一曲,為湘漢漁歌之譜,一聽於尼父,再聞於三閭。然觀其鼓枻而去,其人類有道者。故後人之弔屈子,不可遺漁父也。

劍灘 俗傳灘有妖孽,許旌陽試劍於石而石裂,今石尚存。

石屋石井 在白霞山頂。昔胡鼻先生修煉於此,屋與井其所遺也。

垂鐘石 ,在等覺寺後,大龍山之巔。叩之有聲,清和可聽。龍湫深港,澄映於旁。

元山寨 宋淳熙、嘉定間,湖寇出沒,安撫真德秀、樞密岳飛立寨以守,遺址尚存。

宋玉《招魂》,處 原沉淵後,玉傷而招之,所謂「升屋履危,北面而號」 是也。或謂玉緣荊楚之俗,施於生人,見原放逐,懼其魂散,不可復還,故託帝命,假巫語以招之。蓋盡愛以致禱,非招於沉淵後也。鄉人纍石記之,以誌其處云。

讀書坪 在二十一都。宋郡人畢田讀書於此,石址猶存。

落星石 在縣北百里錢家坑。元至正五年十一月甲子夜,一星隕於余轟後山,碎為四石;一星隕於佛奧,化為白石而巨,至今光輝清瑩。仙人石 在縣東四十里。相傳仙人立石上,扳茶樹而望白鶴山,俄而去,石上遺有足跡,人疑為陶澹也。至今此地茶最佳,號「仙人石茶。」 杜公亭 在縣治東。杜少陵嘗泊舟江滸,後人建亭於南堤,名曰《故人》。

仰高亭 在文廟後,舊名「清肅。」 宋淳祐間建。明學士楊士奇有詩。

賈誼《弔屈原》處 ,或謂誼「舟行之官,停帆湘口,為賦以弔」 ,則指汨羅北岸。或謂誼「為傅三年,羈處卑濕,愁聞鵬鳥,故造託湘流,敬弔三閭,以寄其中之感慨」 ,則指汨羅南岸。二說安據?然其文之昭垂藝苑久矣。

《三閭廟碑 》:唐蔣防守宜春,歇帆湘浦,邑宰馬摶謁之,以三閭之廟有碑無文,為前賢之缺,因請記焉。防緣「日月爭光」 之語,衍而成文。

太史遷垂涕處 。遷適長沙,觀原所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說者因謂遷淚所墮草,不復菉,遂指芳洲無草之地曰:「此太史公《弔屈原》處也。」 其說近荒誕,姑存之以待考古者。

《余廷心碑 》「恩波橋」 為黃仲規所新,其子惟德、惟賢復修之。惟德之子天禧為余公所取士,故為之記。余名闕,以忠節著於元末,其碑文載入。

《惠政志》

紫花臺 在縣南十里。有《楊四將軍祠》。

閱武臺 在南壇左,舊名「演武。」 嘉靖三十二年,知縣張燈,列今名。

守堂臺 在縣治之西。本縣「初,無城可守,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張燈請建立,以為防禦之計。」 譙樓 ,「嘉靖十八年,知縣蔡金撤其樓而門之。三十二年,張燈於門內左右,重建鐘鼓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