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東》夕陽西照,則群岫平野,紫翠交映。
碧洲芳渡 洲在漣水,與鎮湘樓相對,春流瀰沓,橫舟問渡,與客艇漁舠相上下焉。堪輿家謂「宜建塔其上。」
紫樹元臺 在邑西門外。舊有一方池,池中有臺,相傳「水增則臺起,水落則臺降。」 上有紫荊樹,春花盛發,紅影浸波。今廢。
《薌井漱瓊 》,或曰「湘鄉當名湘薌」 ,以此泉得名,殆亦南陽菊水之亞也。
《石魚鼓鬣 》在石魚山。
攸縣
靈龜峰 在東門外三里。山如龜出穴,據水上游,邑人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率修禊登高于此。鸞山 在東鄉,去縣東九十五里。形如鸞舞。宋彭天益入朝,徽宗問攸風土,對曰:「鸞山對鳳嶺,金水遶銀坑。」
黃甲洲 去縣西二里
溫水泉 在縣東六十里,其水冬溫夏涼。又縣東鸞山有煖水石泉,冬煖可浴。
洗藥池 在司空山南,張岊浴丹處。池內生龍鬚菜,日未出時浮生水面,日出則沒。採食不可雜以葷腥。載《輿圖備考》。
插劍泉 在縣東四十里。張司空插劍出泉處,因修為井。
石池 ,在縣西五里。方廣一丈,水清如鑑,昔有荷,開五色,世傳張司空所種。
蔡公潭 在縣東三里。漢黃門郎蔡倫擣故魚網取潭水造紙處。
卓錫泉 在證果寺。昔有高僧卓錫湧泉,今其井猶在也。
七星岩 ,嚴真人修煉處。上有丹井,水泉不涸,異魚隱見不時。
鳳凰澗 在陽昇觀側。梁天監時,有鳳凰鳴于山澗。未幾,張司空全家沖舉,因名。
朝斗石 在「惠光寺」 ,張岊謁斗之地,至今草木不生。
得日亭 在縣南山上。知縣徐希明構,今廢。仙人橋 在縣東鸞山。安福鄒守益有詩。獻花巖 在東江鄉。
天蓬巖 在東江鄉
金仙洞 在東江鄉,即獻花巖下。內有奇巖,如樹如佛、如傘、如屏。山下有泉,伏流至四十八都鳳嶺,出安城。鄒東廓、徐希明各有詩。
水頭洞 在東江鄉。出龍涎魚。
紫雲洞 在東江鄉
「廬瓊壇 」 ,今石坊猶存。
《陽昇仙隱 》,《文峰拔萃》。
黌宮連理 ,巒山疊秀。
鳳嶺朝霞 ,紫麟夜月。
金水《清波 》,《銀坑夕照》。
「黃甲馴鷗 」 ,文浦春雲。
安化縣
藏書閣 在舊學內,宋熙寧間建,尉掾熊悰有《敘銘》。
讀書堂 在縣治中。宋嘉定壬申,以趙中定公沂墨跡刻榜楣間,雄壯偉麗。
《印文》:石 印文大小八顆。
釣月臺 去縣北三十里,宋隱士王南美建,《詩》曰:「居士作層樓,不愛風花雪。待得野雲收,只釣溪邊月。」
瑞蓮堂 在縣治內。宋知縣趙崇模將代,後圃池蓮一本雙葩,築堂表之。
五寨 一曰梅子口,在治南五里,即鎮安寨。一曰七星寨,在治東七十里。一曰首溪寨,在治北九十里。一曰白沙寨,在治北一百二十里。一曰蜉蝣寨,在治西南九十里。五代時,梅山猺為患,宋熙寧間,討平之,立五寨以為防禦。後章惇經制各寨立縣,自為歌以紀之。
《南軒亭 》在芙蓉山。昔張夫子曾遊其地,刱之。《放歌亭 》在治街內。明知縣陶涵中建。
白波崖 在高坪鋪。崖高十餘丈,白若水紋。崖下有「仙女墓」 ,一手在墓外。推官翟台有詩以記其事。
靈龜兆雨 ,即靈龜洞。內有巨石類龜。天旱,土人擦其背,有生龜氣,即雨。教諭方清詩:「草樹深藏古洞春,靈龜蹲伏歲華新。祇緣鑽灼人間苦,一雨酬君擦背恩。」
仙喦佛像 在觀音洞石室內,有巨石高丈餘,儼若佛坐之狀。《舊志》稱「眉目纓絡,儼然如塑像,禱雨有應。」 教諭方清詩:「石室重重幾竅開,箇中佛像倚崔嵬。謾將色相論形似誰識原初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