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6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十九卷目錄

 岳州府部彙考一

  岳州府建置沿革考

  岳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岳州府星野考

  岳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十九卷

岳州府部彙考一

岳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
荊州之域周三苗地成王封鬻熊曾孫熊

繹於荊,為楚子。楚文王伐羅國,自枝江徙之湘陰,今平江地。春秋屬黔中地。顯王之衰,楚南并蠻,遂有蒼梧、洞庭。戰國秦伐楚,㧞黔中,今澧州、石門、慈利地。秦屬長沙郡,為下雋、羅縣地。三國屬吳,仍隸長沙。魯肅屯兵為重鎮。晉太康初,析長沙下雋地置巴陵縣,尋改為建昌郡,後復省入長沙。宋元嘉間,省建昌,即以巴陵為郡,兼置湘州。齊永明二年,封蕭子綸為巴陵王,改郡為國。梁初,為巴陵郡,兼置巴州,後析置羅州,尋罷。隋開皇中,罷郡,更巴州曰岳州。大業初,更為羅州,尋置玉州,後復更為巴陵縣。唐初,更置巴州。武德四年,蕭銑更置巴陵郡。六年,又更為岳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初,復郡名。乾元初,仍為州。宋為州。宋治平間,更置為軍,領巴陵、臨湘、平江、華容、沅江。元豐中,并以鄂之通城來屬,隸荊湖北路。宣和初,為岳陽軍。紹興改為純州,後以沅江、隔湖割隸鼎。即「常德。」 通城復還鄂。「元初置岳州路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年,更路為府。已,降為州,尋復。九年,又改為岳州,省巴陵。十四年,復為岳州府,置巴陵。二十九年,割常德所領澧州、石門、慈利、安鄉縣來屬,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領州一縣七

巴陵縣

唐虞《禹貢》「導江至於東陵」 ,即此。周為荊楚地。秦下雋,屬長沙郡。漢下雋,三國巴陵縣屬吳。魯肅屯兵築巴丘城。晉隸建昌郡,陶侃鎮此,後省入長沙,為巴陵縣。南北朝宋巴陵郡隸湘州。梁巴州、隋羅州,後省入巴陵郡。唐巴陵郡,宋、元俱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巴陵,十四年復置縣。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臨湘縣

唐虞荊州之域。《禹貢》「導江至于東陵」 ,即此。周屬楚地。秦長沙郡地。漢下雋,屬長沙郡。三國屬吳巴陵縣地。晉南北朝俱因之。隋屬岳州。唐因之。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置王朝場。宋淳化二年,陞為王朝縣。至道初,改臨湘,以其地濱三湘浦,故名。元因之,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華容縣

周古雲夢地。秦置容城,許遷之名華容縣,屬南郡。漢因之。吳孱陵縣地。晉南安縣。隋開皇中,改華容縣,屬岳州。唐改容城,尋復華容。宋、元、明俱因之,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平江縣

春秋羅國所遷地。秦羅縣,隸長沙郡。漢因之。三國改漢昌縣,尋改吳昌。晉隸長沙郡,隨省吳昌入羅縣。唐省羅川入湘陰,尋分置昌江縣。五代改為平江縣。宋因之。元陞為平江州。明復為縣,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二里。

澧州

周為楚地。秦屬黔中郡。吳屬天門郡。晉置南平郡,又析置義陽郡。南北朝齊為天門、南平、義陽三郡地。隋罷郡,置松州,尋改為澧州,治澧陽縣。大業中,改為澧陽郡。唐復為澧州。屬山南道。天寶初,改澧陽郡,後復為澧州。宋屬荊湖北路。元陞為澧州路。明改路為府,復改為州,隸常德府,復改隸岳州府,領安鄉、石門、慈利。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八里。領縣三:

石門縣

虞黔中地。漢為零陽縣。三國置天門郡,治零陽。晉因之。南北朝陳為石門郡。隋罷郡為縣。唐、宋、元俱因之。明洪武時,隸岳州。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