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林書院申請遷建廟廡,門壁堂亭俱備。

皇清康熙十七年,為逆盤踞學宮,悉燬。二十年,知府

梁碧海捐資一百兩,通判余起騰捐資三十兩,知縣王謙陸續捐銀四百兩,訓導尹湯簡捐俸十兩。重建廟一座,文昌宮一座,啟聖宮一座,兩廡六間,尊經閣、「名宦、鄉賢」 、「櫺星」 、戟門各一座,規模大備,遐方文教一新。

儒林書院 在城南,創自元至正。《學錄》趙長翁有記。明朝廢為巡檢司,屬武岡州。後既設縣,至萬曆二十三年,知縣元宗孔復立於隘頭山。社學一所 ,在縣西。

新化縣學 在縣治東。肇自宋熙寧五年章惇開復梅山,始建學於邑之西南隅。紹聖初,遷治於白沙之白石坪,學亦隨徙,尋復舊。元因之。至正末燬。明洪武三年,開復學校,知縣張元善即治西濂溪書院遺址創建。景泰改元,復燬。景泰五年,仍建於西南隅舊址。成化七年辛卯,知府謝省視學僻陋,請諸巡撫都御史吳琛以治東城隍廟遷建,蓋四處,五遷而後為今學焉。侍講楊守陳《記》。成化庚子,同知劉錡重修,始創銅、錫祭器。乙巳,知縣雷沖為立石記焉。復加廣拓。歷嘉靖、萬曆間,知縣梁建辰、利賓、余傑、姚九功次第增修,後以歲久傾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于《省龍》、教諭周澤長重建「基。」

地。南抵大街,北抵城垣。東、中抵居民李茂地,東南抵安朝綸地,西抵縣牆,西南抵李政地。南北長八十二尺,東、中闊三十三丈五尺,臨街東西闊一十三丈九尺。內東一段,南抵安朝綸、張宗界,北抵城,長三十三丈,周繚以垣,中為廟三間,兩廡各五間,戟門五間,櫺星門三間,前泮池,右儒學門,後明倫堂,東進德齋,西修業齋。東西號舍七間,左育才門,右拔秀門,堂後教官衙,左右分教衙。康熙十二年,知縣甯誥見學宮湫隘,欲倡眾修建,因亂而罷。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捐資二百兩,行縣修補。

射圃 在縣後東北隅。嘉靖間,知縣羅柏立「觀德亭」 三間,空地百餘步。

文昌書院 在崇陽觀左。知縣余傑立,姚九重修。嘉靖間,合周濂溪先生同祀於此。

濂溪書院 「在縣治西大街。宋周惇頤以駕部員外郎攝邵州事。首重學校,屬邑皆立書院,訓誨後學。元廢。明嘉靖間改建布政分司。崇禎八年奉例變價充餉。」 今存其名。

社學 一在東門城內大街北,今廢。一在西門城內分司右,崇禎八年奉例鬻為民房。

鄉學 知縣林培建,「每都擇勝地創立二十一所,每月親臨考課,士多鼓舞。」

義學 康熙七年,奉偏院周憲檄,知縣于肖龍即按察司舊基建。

學田 ,一在青峰沖井口,一在門首,一在棗樹下,一在五家沖,共二十二畝五分。元至順元年,邑民王慶叔、婁得中統鈔六十錠,出買本學耕管。府學教授方大年記之。永樂以下居民據占。成化七年六月,知府謝省清復。天旱折價,年豐納穀。嘉靖八年,知縣梁建辰復查出。後仍為民有。今《志》之存舊址也。明隆慶四年,續置學田一處。知縣李珩奉文詳允置買,坐落石、馬三都,地方南沖,計田五十四畝,給民謝成豹等佃耕。初年定租銀一十九兩,節奉守道、學道批詳議減。今每年納租十兩,以周貧生婚喪薪水等費。舊志、《府志》節奉批詳,定租七兩。

武岡州學 在州城南,後倚鼇山,前俯溪水,左鑰重關,右聯奇石,即宋軍學基址。初,崇寧丙戌置武岡軍,建學宮於宣恩門外。紹興戊午遷今所,知軍何季羽增修,轉運鄧均記。嘉定間,知軍史彌寧、王可大。景定間,知軍趙希邁先後重修。咸淳二年,知軍楊巽於明倫堂後建奎文閣,提刑文天祥記。元為路學,至正末兵燬。明洪武初仍舊址。景泰丁丑知州伍芳,成化中知州李復初重修。弘治庚寅知州劉選,嘉靖己丑知州劉錦,癸巳知州袁煥,戊午知州黃炯,萬曆甲戌知州宋純仁、丁未知州汪源達,或增或修,相繼增葺。中為大成殿,旁為兩廡,前為戟門、櫺星門、泮池。廟後啟聖祠,左右名宦、鄉賢二祠翼焉。為號舍二十四楹,尋二祠廢。萬曆二年,知州宋純仁重建於兩廡之側。明倫堂初在溪北,洪武丁未,千戶所陶文因建譙樓,奏改溪南。弘治庚戌,復遷於廟後左址尋遷右,尋又遷舊址。知州侯世延重建。

皇清順治庚子,知州吳從謙重建,郡人潘應斗《記》。《康》

熙二十二年,諸生請於撫院韓世琦改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