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岳州府學校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巴陵縣附郭。

岳州府儒學 在府東南。「宋治平中,知岳州軍事趙尚之創立。明洪武末,始新明倫堂。正統中,知府易善更創四齋及號舍。成化中,知府吳節重新之。」 西齋後為博士廨、東西廚,南為射圃、觀德亭、神廚。嘉靖中,知府李鏡捐學後洗牲池,易衛使楊璽地益之。為臺墀、路級、門亭,並造樂器庫,創建學倉,規制始備。明末寇燬,僅存正殿、戟門、明倫堂。

皇清康熙十九年,督學蔣永修、姚淳燾、糧道趙廷標。

知府李遇時相繼修葺

天岳書院 在郡城

巴陵縣儒學 在縣署西南。明洪武初,知縣郎子文創。九年,降府為州、縣,與學並省。又五年,復改府,仍建學故址。宣德間,知縣狄成創。成化「中,知府吳節、戴濬、嘉靖中,知縣江滿相繼創建廟殿、射圃、明倫堂。」 明末寇燬。

皇清康熙十九年,御史韓世琦、學政蔣永修捐俸修。

精忠書院 ,未載處所。

外州縣

臨湘縣儒學 在縣西南。明洪武十九年,知縣馬傑始因故址創立廟學。天順二年,知縣齊和、成化十一年,知府吳節、知縣鄧榮,二十一年,知府李鏡、知縣李殷,相繼更新殿廡,拓修泮池。嘉靖中,知縣鄒岡、張璠、尹仲義,重建「敬一亭,移建殿於講堂之址,而以廟址為兩廡,遷明倫堂於廟之左。為外泮池,為戟門,為櫺星」 門,左右為兩廡,為刑牲所。萬曆中,知縣張明儒鑿內泮池,池上為亭,為臺榭,重建明倫堂,修興起「斯文坊。」 明末兵火,殿廡傾頹。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陳澄度倡眾「捐修。」二十四

年,知縣楊敬儒詳請督學姚淳燾捐俸倡修,規制始備。

人文書院 在南關外

社學 在縣西

學田 明萬曆三十二年,奉分巡道周給發贖銀到縣,置買王禾里民崔式田種五十三畝,又昔年教官自置雲溪田三十七畝,丁家坊田六畝八分,黃泥灣田三畝四分,共田一頃二分,兵火之後,佃逃田荒。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開墾田九十六畝八分,照「六年」

起科部例於二十七年應納租餉,所收租穀俱係支給貧生。其錢糧在民賦內一體當差,實荒田三畝四分。

華容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嘉定間創。明洪武初,教諭楊貫道「遷於舊靈順廟地。正統中,知縣楊鐩重創。成化間知縣許傑、弘治中知府張舉、知縣王乾、嘉靖中知縣張真、教諭王伯麒、副使孫宏軾、知縣曾禮、教諭楊岳並署巴陵縣丞周霄,相繼增飾門舍,重創廟庭,及建造明倫堂、祭器庫、敬一亭。戟門左有義路,門右」 有神廚、宰牲房及洗牲池、櫺星門、射圃、尊經閣號舍,更創二齋,並修廟廡,規制宏備。嗣後日久毀壞。隆慶二年,教諭劉元相移儒學門於後十五武,甃磚夾廟學為二坊。五年,知府孫夢豸、知縣李奇重議修葺。萬曆四年,知縣田大年大加修飭。三十一年,知縣王緒、三十八年,知縣李雲階相繼新之。「東《山草堂 》」 ,未詳處所。

「伯始書堂 」 相傳漢胡廣讀書處。

社學三 一在縣西南,一在寧福鄉,一在太平鄉,今廢。

學田 並地一百二十一畝,歲收租一百石有奇,地租二兩有奇。

平江縣儒學 在治東百步。宋縣令晁達吉建。元末毀於兵。明洪武初,知縣劉順重建。弘治中,教諭姜元「澤、嘉靖中,御史顧璘、僉事鮑象賢相繼重建。」 明倫堂、兩廊、敬一亭、戟門、櫺星門。後悉燬於兵,知縣許國璠「倡眾捐資,正議修建。」 陽坪書院 在縣鳳棲鄉。宋儒吳雄從朱遊,建書院四十九間講學。今址猶存。

社學四 一在東奉真觀西,稅課局址,一北步嶺,一故縣鄉,一鳳棲鄉。

《大誥》學三 。一在縣北,諸生梅玉章創;一在鳳棲鄉,諸生胡尚禮創;一在故縣鄉,諸生田阜升創。

澧州儒學 在州城南一里。創於宋。元至元間,火燬。明洪武初,知府史希賢復建。廟後明倫堂,左右兩廡并翼以三齋,舊名「存誠」 、「育才」 、「進德」 及櫺星門、戟門漸次修葺。嘉靖中,劉廷誥改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