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詩、立「禮成樂」 ,并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明末寇燬。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學正孟安齊、訓導胡時敏捐資。

倡眾鼎新殿廡門牆,規制始備。

車渚書院 在州東三十里。晉車應「《囊螢》讀書處。」

文山書院 在州治。唐李群玉「讀書處。」

懷德書院 在州署東

溪東書院 在州東一里。宋范仲淹遊此。元立書院以祀,明正德中修。

《讀書堂 》《范仲淹讀書處》。

延光書院 :在《津市》後,湯調鼎建。

道溪書院 在州西南七十里。元劉士美創。社學 有三,一在州城內,一在嘉山村,一在同山村。今俱廢。

石門縣儒學 在縣署東。明洪武四年,縣丞劉澄修。弘治間,知縣周邦改創長溪之北,即社稷壇址。嘉靖間,遷縣西南故朝真觀。學門臨大江,江埂創樓,曰「文明廟。」 後為明倫堂,左右兩齋,東南二門。敬一亭在明倫堂後。明末寇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魏紹方擇地創建「正殿、戟門兩。」

廡、以及明倫堂、櫺星門、

社學 原在縣西,即《稅課司》舊址。

慈利縣儒學 「在縣右四十步。元至正兵燹。明洪武初,從永泰街徙十三都。丙辰,知縣奏還縣治,並移學署。」 壬申,知縣吳伯達,「宣德間知縣孟舟、林鐘,正統間知縣張韶,成化間知縣楊威、縣丞張本厚,相繼重修。嘉靖中,分巡副使周繹、給事中錢薇、知縣賀梧改建江北澧陽山之麓。」 壬寅,知縣譙崇伯復建舊址。癸丑,知縣吳世堅改建縣東寺坪。隆慶中,知縣梁可大改縣署官塔坪,學亦從徙焉。萬曆中,知縣李先登改遷城外龍頭坪。崇禎中,署縣學訓葉占榮仍移舊址,建明倫堂。戟門外為「陶屏」 及「敬一亭」 ,後燬於兵。

皇清順治中,知縣張超載倡率士民捐資修建。

清溪書院 進士劉甸建。

環溪書院 翰林張充建。

聚奎書院 楊舟建

月川書院 :知縣劉長春建。

羊山書院 :朱成文建。

天門書院 :田希哲建。

社學 有三:一在一坊,一在二坊,一在三坊。今俱廢。

學田 一。奚元綬置。二十二都民覃棠田種八斗七升,土名七兒灣早谷水田米二斗二升九合,計九坵。

一、置二坊民康琦三都劉家河岸沙坡岡,田種二石,米四斗八升,田六坵。

一、置五都土名杜家莊,田一石二斗一升三合五勺。

一、置六都田家坪康爵門首田二斗,載米三合。一、置二十四都葉自翠,土名「七香坪」 ,下則田,四斗,米八升八合。

一、置二十四都民劉聖,土名七香坪,地三塊,米七升七合。

一、李先登置都卓大建田種一石五斗,計大田四坵,米三斗八升。土名一坊龍頭坪。

一、置丁文奇田一石,計二坵,米二斗三升。土名「二坊」 按察司後。

一、唐文舉置一斷二十四都葉自奇並黃顯富,土名段家洲,地一塊五畝三分,米一斗三升七合七勺五抄。

一。楊大明價置關帝祠田。山土名「二都黃土坡」 ,田三石五斗,山地一帶,屋一所,松樹數百株。安鄉縣儒學 ,唐大觀間開創於縣治東郭。宋慶元中知縣劉愚改創今地。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中知縣吳申,正統中知縣錢進,成化間知縣柯薰相繼創建。明倫堂前列兩廡,東曰博文,西曰「約禮。」 兩翼為號舍,東西各四。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神廚」 、祭器庫、省牲所,今已頹廢。「范文正書臺 」 ,明萬曆中置,今重修。

文溪書院 在縣境。解元羅鎡創,為「讀書之所。」 「社學」 一所 在射圃東。

學田 :原額學田一百三十一畝八分八釐,原額地一畝六分,原額塘堰五畝三釐。坐落坊郭、長壽、軍牧三處,共派糧五石六斗三升二合。每年除完正賦外,每畝徵租穀二斗一升,共田地塘堰租穀二十七石七斗九升。每石折銀二錢,共折銀五兩五錢五分八釐。每奉督學檄行賑給貧生。

永定衛儒學 。明正統八年,遵制同西北諸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