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知州朱士華捐俸重修

石門縣城池無考

慈利縣城 ,舊在大庸所地,洪武時移今址,原無城,成化知縣始創立柵欄為防。正德十四年,知縣劉勗於東西街口壘堞圭,其下為門,創樓於上,宿卒以司晨夜。嘉靖中,知縣劉長春並創門樓,題其東門曰「迎曦」 ,北曰「樓澧、朝宗」 ,南曰「永鎮」 ,西曰「谿峒懷德。」 隆慶三年,知縣梁可大遷於官塔坪,築土垣。至萬曆六年,知縣游春霖以水患申請三道,復移今址。面山背水,城周千有百丈,高一丈六尺。自明末兵變,城垣傾頹,門柵未設。

安鄉縣城 ,原縣治。前後濱河。其前河一帶地形稍起,後河最為低下,故古無城垣。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辛良器以前河客舟蝟集,權

將民牆接續成城,用防不虞。康熙甲辰冬,知縣王之佐鳩工修築四門,建置城樓,遙望雉堞巍然,邑治增觀。

永定衛城 ,自明洪武二年於永順宣慰司羊峰地創羊山衛,後以羊峰險阻,遷今地,改名「大庸衛。建文元年,指揮黃裳甃以磚,周二千一十丈有奇,廣九里一百二十武,高二丈四尺,雉堞一千六百五十垛,高四尺,門五,各以方」 名。「九谿衛城 ,自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呂成、韓忠築,高一丈八尺,周一千丈,廣九里。西南」 壕塹四百八十丈。東隅大河,為濠五百二十丈,雉堞九千三十五,串樓九百一十八,門四,各有樓。東曰「朝天」 ,南曰「迎薰」 ,西曰「定邊」 ,北曰「拱極」 ,後俱傾圮。

皇清康熙七年,副將李承恩重加修築。

大庸所城 自明洪武末移今永定舊地。千戶武才築,周五百丈,廣二里二百八十步,高一丈,雉堞九百二十四,門四,各以方名。

安福所城 ,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千戶李樵築,高一丈七尺,周五百五十三丈,廣二丈五尺。東西門各一,南阻山,無門。

添平所城池 ,土城周三百八十丈,高六尺,土門一。

澧州所城池 ,原繫九谿衛前五屯田,於明成化年間華藩封澧,撥為守禦。萬曆間修砌,計一百二十三弓。其東門滴臺,係澧州東隅修砌,南門滴臺,繫澧州南隅修砌。

麻寮所城池 :土城,周四百一十五丈,高八尺,土門一。

岳州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巴陵縣附郭。

落馬橋 在府城東門內。

鎮湖橋 在府城南門外。

迎暉橋 在府城東門外。

廣通橋 在七里山,南通白石湖。

永濟橋 在城陵磯,通翟家湖。

梅師橋 在縣南一里

楓橋 在府東北三里,武昌路。

花板橋 在府東南十里,長沙路。

萬由橋 在府東南十五里長沙路,原名「通和橋。」 「通和」 即堤頭渡橋也。嘉靖八年,知府蕭晚重創。泰昌元年,岳州府推官趙行志重修,改名今名。

皇清順治十二年重修,改名「萬年橋。」

高橋 在府東北二十里,武昌路。

大橋 在府東十五里

西源橋 在府東南九十里。

烏江橋 在府東五十五里。

大江渡 在府城北門外,華容路。

南津渡 在府南五里。一名烏龜渡,通鹿角。君港渡 :在府南五十里。鹿角路。

白藪渡 在府南五十五里,湘陰路。

車頭渡 在府南六十里,平江路。

新牆渡 在府南六十里,湘陰路。

上游渡 在府東北六十里,臨湘平江,通城路。曹公渡 在府西南。

臨湘縣

迎恩橋 在縣東一里

教廣橋 在縣南二里

封公橋 在縣東一里。即迎恩橋舊址。

永興橋 在縣南二里

土橋 在縣南半里舊南門外。

遊這橋 在縣南二里

桃李橋 有二,一在縣南二里,一在縣南五里。栗柴橋 在縣南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