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47

此頁尚未校對

斯作,乃命伭彝,授禹之機,隧山垔谷,滌源暢微。然後 若金在鎔,若木在工,流精成器,夫何不通。《是澤》之設, 允執厥中,既巽其性,復得其正。有升有降,「有動有靜。」 曰:「升降動靜,可得聞乎?」曰:「水之性,非圓非方,非柔非 剛,非直非曲,非元非黃。劃象為坎,本乎羲皇。外婉而 固,內健而彰。降而復始,升而復張。其靜處陰,其動隨 陽。六府之甲,萬化之綱。式觀是澤,乃知天常。若乃四 序之變,九夏攸處。烘然而炎,沸然而煮。群物鴻洞,爍 為隆暑。澤之作,欣然其容。若去若住,若茹若吐。靈趨 怪覲,杳不可睹。蒸之為雲,散之為雨,倏忽萬象,如還 太古,真可嘉也。若乃秋之為神,素氣清泚,肅肅翛翛, 群籟四起。澤之動,黝然其姿,若挺若倚,若行若止。《巽 宮》離離,為之騰風;蒼梧崇崇,為之供雲。四顧一色,黯 然氤氳,其聲瀰瀰,若商非商,若徵非徵。東湊海門,一 浪五千里,又足畏也。言其狀,則石然而骨,岸然而革, 蒸然而縈,浲然而脈。有山而心,有洞而腹。有玉而體, 有珠而目。穹鼻孤島,呀口萬谷;臂帶三吳,足跬荊巫。 或跂然而望,或翼然而趨。彭蠡震澤,詎可云乎?」曰:「澤 之態已聞命矣,水之狀將何如?」曰:「大道變易,或文或 質,沉潛自遂,其類非一。或被甲而邅,或曳裾而圓,或 禿而跋,或角而蜿,或吞而呀,或吐而牙,或心以之蟹, 或目以之蝦,或修臂而攘,或橫騖而疾,或髮于首,或 髯于肘,或儼而莊,或毅而黝,彪彪玢玢,若太虛之含 萬彙,各循其生而合於群者也。」曰:「若神之資,其品如 何?」神曰:「清矣靜矣,麗矣至矣,邈難知矣!肇於古有所 未達,形于今有所未察,非希非彝,合其心於自然,然 後上天入地,三根六況,水居陸處,夫何不燭?彼鞚鯉 之賢,轡龍之仙,乃吾之肩也。其餘海若天吳,陽侯神 胥,齪齪而遊,曾不我儔。」臣又問曰:「《易》稱『王公設險』,是 澤之險可以為固,而歷代興衰,其義安取?」曰:「天道以 順不以逆,地道以謙不以盈。故治理之世,建仁為旌, 聚心為城,而弧不假弦,矛不假鋒,四海以和而大同, 何必恃險阻,據要衝?若秦得百二為帝,齊得十二為 王,其山為金,其水為湯,守之不義,欻然而亡。水不在 大,恃之者敗;水不在微,怙之者危。漢疲于昆明,桀困 于酒池,亦其纇也。故黃帝張樂而興,三苗棄義而傾, 則知洞庭之波,以仁不以亂,以道不以賊,惟賢者觀 之而後得也。」於是盤桓徙倚。凝精流視。罄以辭對。倏 然而晦。

《澧州社倉規約序》
萬鎮

嘗謂《周禮》一書,為民慮深矣,其比閭族黨,必使相捄、 相賙,六行教民任恤,繼於婣睦之後。古之聖人既愛 其民,又欲使其民之交相為愛,故法立而俗厚,有繇 也。澧邑自罹兵革之餘,故老凋零,習俗頹敝。富家巨 室,溺於商功課利之習,又無君子長者之諭。以奮 之。故舉事而有益於己則為,舉事而稍損於己則弗 為,甚至積粟紅腐以俟飢歉,穹其價以厚其售,曾未 聞有倡於義舉者。吁,何薄也!間有稍異流俗,能好義 者,不過曰「甃道路之崎嶇,矼溪澗之瀰漫,以為往來 稱便而已。」夫道路未甃止艱行,溪澗未矼止病涉,此 一夫之任爾。假令民日乏食,久之弱者轉溝壑,強者 奮臂大呼,相率而為盜。事勢至此,以富自足者可保 乎?余生平念之久矣。因觀先儒文公朱先生在建遇 大饑,請於官作社倉,建甚德之。其事有慨於予心,欲 率鄉中富而有德者法而行之。凡與盟者,穀以十斛 為率,十人所聚穀百斛,擇里之賢有才者司出納焉。 其法則倣文公規模,使貧民歲以中夏受粟於倉,冬 則加息什二以償,歲小不收則弛其息之半,大祲則 盡弛之。期以數年,子什其母,則惠逾廣而息遂捐之 於民。不惟民有所給食,無復變亂之虞,而古人相捄 相賙任恤之法,所以使人之交相愛者,庶幾復見於 今之俗矣。顧不偉歟!因書此以為同志告,幸相與勉 而行之。

《天門書院記》
元·余闕

「皇上稽古明道,飭躬建極,孜孜於治者十有四年。慨 然念民生之未遂,徽化之未洽,遂詔大臣嚴守令之 選,重考績之法,使之勤農桑,興學校,以其殿最而進 退惟時。」貫侯、阿思蘭海牙來守慈利,乃均賦疏訟,剔 除奸強,期月之間,民志丕應。州有廟學,既敝且陋。侯 與同知州事楊公雄偉、判官李君伯顏、焦君克忠,勸 其郡人萬文綬悉修完之。夫天門書院者,國初時州 民田公著作之山中,傍鄰獠峒,職教罕至,椽棟摧腐, 神用勿寧,租入單寡,士無以養,名存實廢,靡所為教。 於是山長張德明以請於侯,侯亦大愳,不任本民。有 田懷德詣侯言曰:「昔吾父榮蓀嘗為州作三皇廟,民 稱之。今仁侯幸宣化,布德惠及遐壤,願輸財力,擴而 大之。」乃度地於澧水之陽,天門之麓,揆日程事,百工 並作,期月而學成。宮廟弘敞,階序整備,講肆厝爨,俱 治弗遺。稱其所謂「諸侯頖宮」者。士民懷道,鼓篋而至, 敬業樂群,惟侯之教。侯復為之。據經引史,開析疑義, 勤勤懇懇,有如鄹魯。郡人楊公舟、張公兌,皆以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