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卷目錄

 寶慶府部彙考一

  寶慶府建置沿革考

  寶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寶慶府星野考

  寶慶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七卷

寶慶府部彙考一

寶慶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在《禹貢》為荊州域。《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其山曰衡郡。」距衡四百餘里,皆衡山麓也。春秋楚日強,大公族大夫白公善始來築城。戰國為楚、巫、黔中地。秦立昭陵縣,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并析置都梁。夫彝,屬零陵郡。平帝時,復析昭陵置昭陽,為封邑。東漢昭陵仍屬長沙。舊《志》誤以昭陵屬零陵。今以《後漢書》正之。昭陽、都梁、夫彝,屬零陵。三國吳孫皓析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陵,并領昭陽、都梁、夫彝、高平,隸荊州。晉為邵陵郡,其縣六:邵陵、武岡、夫彝、建興、邵陽、高平,而武岡、建興析都梁。宋改郡為國。齊、梁、陳仍為郡。隋平陳,廢邵陵郡,并隸長沙。開皇中,復改武岡為武攸縣,即邵陽縣置建州,尋改為邵州,改辰陽為辰溪縣,來屬焉。唐改南梁州,并復邵陽縣,及省建興入武攸,仍為武岡縣。貞觀中,改為邵州,省邵陵縣入邵陽,與武岡俱隸邵州而屬江南西道。天寶改邵陽郡。乾元復改邵州。五代晉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復為邵陽縣。宋仍改邵州,治邵陽。熙寧五年,收復梅山,以其地置新化縣。元豐四年,以溪峒徽州置蒔竹縣,俱屬邵州。崇寧四年,以蒔竹之臨口寨為臨岡縣。五年,別為武岡軍,領縣三:武岡、綏寧、臨岡。屬荊湖南路。紹興中,廢臨岡,置新寧縣,仍屬武岡軍。而邵州是時止領縣二:「邵陽、新化。」嘉定末,以沂王嗣子貴誠為邵州防禦使,尋承大統,是為理宗,改元寶慶。三年十二月甲辰,詔邵州升為寶慶府。元至元改寶慶府及武岡軍,俱為路,隸湖廣行省。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遣左丞相徐達率胡大海取寶慶路,克之。於是靖州軍民安撫司及諸長官司皆來降,繼為元將所陷。洪武元年二月,楊璟遣千戶王廷進攻茱萸灘,擊走之,復下其城,更寶慶路、武岡路俱為府。九年,省武岡縣入武岡,改為州,仍領新寧,隸府。洪熙元年三月徙岷王國於武岡。弘治甲子以州城步巡檢司置城步縣,隸府府。所領州一,縣四:邵陽,新化,城步,武岡州,新寧。

皇清順治四年,開寶慶府邵陽、新化二縣。十五年開。

武岡城步新寧本府所領州一,縣四。仍明之舊,隸湖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分屬湖南布政使司。

邵陽縣:附郭。

秦始皇并天下為三十六郡,置邵陵縣,隸長沙郡。漢高帝五年,以長沙郡為國,昭陵縣屬長沙國,隸荊。武帝元朔四年,析昭陵置都梁、夫彝二侯國。平帝元始五年,析昭陵置昭陽侯國。東漢昭陵仍屬長沙。獻帝建安二十年,吳、蜀爭荊州,尋分荊州,以湘水西屬蜀,湘水東屬吳,昭陵等縣并屬蜀三國。吳析零陵北部置邵陵郡,領昭陵、昭陽六縣,隸荊州。晉世祖武帝太康元年,邵陵郡領昭陽、夫彝,而析都梁置武岡、建興二縣,尋改昭陽為邵陽,隸湘州。南宋改郡為國,昭陵、邵陽屬邵陵國。齊、梁、陳為郡,昭陵、邵陽屬邵陵郡。隋文帝開皇十年,廢邵陵郡,省武岡、夫彝入邵陽,隸潭州。十年,復置武攸縣,即邵陽縣置建州,移治水北。後數年,復改邵州治邵陽。十五年,分天下為四總管,并揚、荊、益,以諸王為之,邵隸荊部。煬帝大業間,復改邵州為邵陵郡,治縣如舊。唐高祖武德間,改郡為州,因改邵陵郡為南梁州,并置邵陵縣。太宗貞觀二年,分天下為十道縣,隨州隸江南,尋改為邵州,省邵陵入邵陽,屬邵州。元宗開元二十二年,分天下為十五道縣,隨州隸江南西道。天寶間,改邵州復為邵陽郡,縣仍舊。肅宗乾元元年,復為邵州,縣仍舊。五代晉天福間,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復改敏政縣為邵陽縣。宋太祖乾德元年,平湖南,復改敏州為邵州。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邵隸荊湖南路。理宗寶慶三年十二月甲辰,詔「邵州潛藩陞為寶慶府,仍領邵陽、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