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卷目錄

 寶慶府部彙考三

  寶慶府城池考

  寶慶府關梁考

  寶慶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卷

寶慶府部彙考三

寶慶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邵陽縣附郭。

寶慶府城 在府治。墉山為城,塹江為池,六嶺拱其南,澬水環其北,東臨邵水,西接神灘。按《圖經》:「春秋楚白公善始來築城」 ,即今治也。迨隋改建州,移治於江之北,尋廢,復還江南。歷代仍舊。元末傾圮。明洪武初,總制胡海洋、指揮黃榮奉命重築。天順中,指揮湯泰重修。高二丈五尺,圍一千五百二十九丈九里十三步。西南月城二。崇禎十年,知府陶珙造敵臺二尋,圮及各城樓,俱燬。

皇清順治十二年,偏沅巡撫袁廓宇為《防禦計》命長。

沙各府夫役,修建敵臺,雉堞完整視昔有加。省鎮南樓,塞臨津門。今門四,各建樓其上:東曰「朝天」 ,西曰「定遠」 ,南曰「大安」 ,北曰「豐慶。」 康熙十二年,知府李益陽重修。二十一年,知府梁碧海、知縣張起鶤復修。城東北,以江為塹。西南濠長九百七十丈,闊十五丈。康熙二十二年奉丈同外。州縣

城步縣城 。城圍五里三分,高一丈八尺,闊八尺,上覆串樓二百二十間。弘治甲子,委官范山督成。自南遶西而北役民,自北遶東,而南役軍。嘉靖癸卯,知縣饒檟重修。中僅南門,通溪而無井,百姓苦汲。庚申,廣苗踰城刦庫。丙寅,內外戒嚴,杯水如醴,人情洶洶。署印判官徐機、教諭楊志禮相繼申允。拓南城臨江,增東西各二十四丈,串樓各二十四間,引溪水入城。戊辰,知縣胡采查崩裂丈尺,申允估。儀同千戶陳萬策始督完城工。二十四年,旋塌,知縣元宗孔動支官銀,如法修砌。二十六年,知縣諶延錦為居民取水不便,又開小南門。三十年,知縣胡夢珍議修東北一帶軍城,動支餉銀六百一十餘兩,申請當道委官督工,如元令法,修砌堅固,可垂永久。復議於南門外建造月城,引水入內,以備不虞。至三十八年,知縣竹密建議用石,始砌溪溝一道,引水至小南門,開井注之,復欲築城圍井。四十二年,知縣汪察乃議將舊城一百三十丈有奇,移至江下砌堤,江上砌城如法,故基移城南門東過數十步,又於城西東地勢卑下處開通便河,引水入城注池。周圍石砌,東進西洩,水道通流,民皆便於取汲,緩急可恃,地方永賴。

新化縣城 ,宋熙寧五年建。紹聖初遷於白沙。元仍復舊。明洪武甲辰,總制胡海洋同指揮賀興隆復築土城,後圮僅存其址。成化二十三年,知縣雷沖增築垣,高一丈,厚四尺,架木覆瓦。正德十四年,知縣郭轔經理區畫,請諸當道,即舊址創砌石城。通判王耀、知縣羅柏相繼修完。周圍七百六十丈,計四里三分,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二尺,垛一千有奇。沿城窩鋪二十座,四門建樓,東曰「通濟」 ,西曰「永隆」 ,北曰「拱宸」 ,南曰「進寶」 ,今改「薰和。」 雉堞鞏固,民賴以安。惟池濠以地形未便而止。至崇禎丁丑,知縣蔣拱宸增高至二丈。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張際龍奉文「增砌四尺。」《順治》

十八年,知縣于肖龍因霖雨垣圮補修。康熙十二年,知縣甯誥以樓傾城頹,申請知府李益陽捐銀六百兩,知縣甯誥捐銀五百,樓城補建一新。

武岡州城 。「州治環抱諸山,襟帶二水,宋軍、元路僅餘垣址。明洪武初,江陰侯吳良相地度宜,增築舊壘為城。周圍七百四十六丈,高二丈,闊八尺。上豎戰樓七百六十間,崇以雉堞,環以濠塹。沿城軍鋪四十有三,東西南北各有城樓。東曰『宣恩』」 ,西曰「定遠」 ,南曰「濟川」 ,北曰「迎祥。」 正德十三年,知州龔震於治前鑿城為門,上建譙樓,名曰「新南門」 ,以便民出入。至嘉靖二十九年,岷唐王又奏添東北土城一座,一里六分,設東南北三門。每遇損壞,軍三民七修理。至嘉靖己卯、庚申,廣西苗彝刦擄新寧縣,隨欲寇州。判官徐機、守備槐寅議增外城,申請奏允。命寶慶府同知段有學計費甃砌,知州蔣時謨繼之,數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