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88

此页尚未校对

城門有三:南曰「薰和」 ,東曰「迎恩」 ,西曰「慶成」 ,計七百三十六丈七尺九寸,高一丈,頂闊八尺,垛頭高四尺。鼓樓三座,添設蕭公堰頭。西隅土橋西小門,又為東西二鞏,以通渠水。至崇禎己卯,進封岷王偉寰,嫌其低薄,悉撤更築,其延廣如初,增高拓面,倍於舊制。再展北城,合計七里三分,督里甲照糧輸役。至

「皇清。」更加修葺,崇屹永賴

新寧縣城 ,舊無城池。明景泰辛未,知縣唐榮奏徙治於舊縣西二里,築土城。成化庚寅,都御史吳琛檄知府謝省、守備劉斌甃石焉。高一丈五尺,周圍數百步,計二里許。為門四:東曰「迎陽」 ,南曰「永阜」 ,西曰「懷遠」 ,北曰「拱極。」 正德壬申,知縣李華重修。嘉靖乙未,知縣林繼顯再修。萬曆乙巳,春夏霪雨,城塌墮二百餘丈,知縣沈文糸重加修砌,通水濠以隄泛濫,砌道路以便往來。辛亥、壬子水澇,連歲崩塌數處。知縣袁劉芳屢行修築。至順治五年,霪雨兩月,東門左崩頹十餘丈,南門右亦如之。知縣王蔚親督修砌,甚為堅固。康熙元年,知縣崔銑重修,補其頹缺,增其雉垛。但地勢褊小,制鮮高深,無形之險,是在人和矣。

寶慶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邵陽縣附郭。

巨口關 ,在郡北六十里。

白馬關 ,在郡東八十里。

東關 在邵水之右

西關 在西城外

南關 今廢

《北關 》《濱江》之北。

唐隆道寨 距治東一百里。元守將唐隆道所築。

松木江寨 :距治東北五十里。

羊田凹寨 :距治東六十里。

同保寨 :距治西二十里。

雲飛寨 :距治西八十里。

五百寨 距治南三十五里。

大爭寨 距治北五十里。

羊阿寨 :距治東八十里。

竹林寨 :距治西二十里。

永靖堡 在中鄉一都。隆慶二年因盜建。花街堡 在上賢一都。嘉靖十二年因盜建。分水堡 在平安一都。萬曆四年因盜建。白水堡 在隆回四都。萬曆四十七年因盜建。沙坪堡 在隆回五都。因李成賢亂建。萬曆三十六年革,崇禎六年復建。

青龍橋 在城東門外,跨邵水百丈,民居夾澗,肩摩踵接,郡要津也。按《曆家通書》,「唐乾寧五年丙戌,造邵州石橋」 ,即此。宋理宗為防禦使,重修橋墩為五,中置一鐵柱,架木為梁,中墩置鐵犀其上,以鎮水怪。萬曆乙巳,大水,橋圮,委縣丞羅欽修復,於岸傍得殘碑,前董工者亦羅欽,官職鄉貫皆同,人咸異之。崇禎末,大水圮,知府林龍采重建雄壯,復毀于兵。漸次復修,營兵列肆。癸卯二月,炊者不戒,復遭回祿。知府傅鸞祥再建,增石鵲拱,上覆以屋,左右列廛,面以土石,壘拱為門,可稱堅鞏壯麗矣。亡何,復不戒。知府李益陽因舊重修,十八年復毀。今雖架木,風雨飄零,危如累卵。甲子,郡伯梁碧海首捐俸銀四百兩,郡丞張文達等各捐銀兩,鼎建

洪橋 距東大路四十里。「舊《志》」 云:太平橋,嘉靖間,大水衝圮,知府周思忠建。

聚工橋 :距東大路黑田鋪七十里。

龍潢橋 :距東大路十五里。

三里橋 :距東小路三里。

石橋 :距東小路十里。

高橋 在雲水鋪江以西。

渡頭橋 :距東小路三十里,即甘棠渡。召伯祠在焉。

槎陵橋 :距東小路五十里。

余田橋 :距東小路一百里。

短陂橋 在東小路二十里。

黃姓橋 :距東小路四十里。邑紳御史龔守忠倡建。

上高橋 :距東小路五十五里。

下高橋 :距東小路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