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8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衡州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衡陽縣附郭。

上關 在城南二里

下關 在青草橋北

樟木關 在城北三十里。衡山路。

鐵關 在城南四十里,常寧路。

青草橋 「在城北一里。跨蒸水,枕石鼓之背,垂數尋地,即與湘會流,二水方合,其勢易濫。宋淳熙十三年四月,知州事薛伯瑄始建,費八百緡有奇,米七十石,排去積沙,布以橫木,然後壘石為六墩,南北為大堤,架木為梁,上覆以小屋。」 及明永樂十四年七月既朢,淫雨水溢,橋壞墩仆。自後官編竹筏,效浮梁,以濟往來。每淋潦暴溢,緪弱弗支,筏數敗散。正統初,通守李顯建言重修,請於朝,許之,然終難焉。及樂安鄒良來守衡,乃修復舊墩,更建營之,費白金千兩,米不下五百餘石。墩高一丈二「尺,中方,後銳,前亦撱剡,所以降湍浪,殺水怒也。上架以大木,縱橫五層,層上覆厚板,板上起貫屋,越五年始成」 ,命教授方玨記之。洎嘉靖二十四年,大火為災,橋板及橫木俱灰燼。時分巡道姜儀、知府林允宗、知縣郭文習,始大募工匠,徵丁夫,伐山鑿崖,盡易以石,為七隧,凌跨蜿蜒,亙若長虹。修四十五丈,闊一丈七尺,高五丈,較前費既為倍,蓰曠年乃訖工,更名曰《水濟》,以迄於今。馮彝既不敢傾其成,祝融亦無所施其患。若將與蒸陽山水共為終始者。歷百年來,橋皆夾道為廛,列肆百餘間,歲共輸橋店銀八兩二錢。每夕晚燈漁火,上下掩映,水光山影,與風月角勝,扁舟去來,款乃相和。或歌出中流,兩岸皆殷殷作響。昔人往往賦《八景圖》詩,此蓋其一也。橋在宋名「青草」 ,今仍踵舊云。瀟湘浮橋 在城東。知府劉春造舟為梁,左泊瀟湘門,右連江東岸,聯舟七十二艘。橋今廢。白蠟橋 在城南四里。

桐橋 在城南十五里,今廢。

零陂橋 在城南五里。有上、中、下三橋。

中江橋 在城北十五里。

上潢江橋 在城北三十里。

下潢江橋 在城北,與「上潢」 相近。

龍潭橋 在城北五十里。

大町橋 :在城北六十里。

石柱橋 在城北六十里。

東橋 在城東二里興龍山下。

周公橋 在城東二里。郡人周道建。

板橋 在城東十里

高橋 在城東三十里,諸生蕭先春倡修。《觀音》橋 在城東四十五里。

杜陵橋 在城東五十里。舊傳杜工部經宿於此,因名。萬曆中,邑人鄒希閔建。

蹋水橋 在城東五十五里。

合溪橋 在城東六十里。

小江口橋 :在城東七十里。

龍陂橋 在城東八十里。

川口橋 在城東,與龍陂相近。

黃田橋 在城東八十里。

梅塘橋 在城東八十里有餘。

車陂橋 在城東,與梅塘相近。

富橋 :在城東一百五十里。

傘子嶺橋 在城東一百里。

龍盤橋 在城東九十里。

玉泉橋 在城東南十五里。

松亭橋 在城西十里,舊有橋,廢墩猶存。今夏,官民將聚貲營建,知府張奇勛設祭庀工,度為七曲,彷彿青草橋焉。

天橋 :在城西三十里。

倉庫橋 :在城西四十里。

赤水橋 在城西六十里。

乾溪橋 在城西八十里。

遠陂橋 在城西八十里。

金潭橋 在城西百里餘。

東山橋 在城西百里餘。

渣江橋 在城西八十里。

唐公橋 在城西,長樂鄉一百二十里。崇禎末,舉人郭鳳躚、李跨鰲相與卜築隱此。

市江橋 在城西南十五里。

鰲陂橋 在城西南六十里。

車江橋 在城南三十里。

平林橋 :在城西南四十里。

陰火橋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

坪山橋 :在城西南四十里。

大沖橋 :在城西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