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8 (1700-1725).djvu/121

此页尚未校对

趙季西書院 在安上峰,有墨池,今池水墨色,甘泉書院 湛甘泉先生嘉靖甲辰歲,年八十有四矣。因武陵蔣公信之約,遂自羅浮攜門人駱堯知、周榮朱、黃雲淡來遊衡山,築室於紫雲峰之麓,與衡士講學其中,數月乃歸。後十年甲寅,先生年九十四,復遊衡山,舟經石鼓,題詩壁間。棲遲衡岳復數月,龐眉皓首,其顏如童,人望之如仙焉。

白沙書院 在甘泉書院上。甘泉早承白沙先生之學,以先生嘗寤寐衡岳,弗果而卒。於是另構堂於書院之上,以祀白沙。

東廓書院 鄒守益號東廓,國子祭酒,從陽明先生學,契「良知」 之旨。嘉靖中,講學石鼓,復建書院於南臺寺左,著《教言》二十五篇。子善,孫德溥,俱以文章儒術著名。隆、萬間,先後遊南岳,俱有詩記。三世於衡,唱酬相躅,有明一氏而已。集賢書院 在集賢峰下。太常卿夏良勝謫守茶陵,同編修張治遊南岳,與知縣彭簪議,建集唐、宋名賢李鄴侯、韓昌黎、朱、張二夫子合祀之。先是,朱、張有專祠在方廣後。方廣祠毀,郡人曾鳳儀遷主於集賢,祀之。歲春秋上丁,邑博躬祀祠下。明季,衡山知縣董我前修方廣故祠,奉朱、張二子,而集賢合祀如故。今因之。

九龍書院 在岳路九龍泉,知縣單仲禮建。文昌書院 「在縣治南關外。知縣彭簪、鄧國材建。」

景行書院 在岳廟街右。

皇清順治九年,邑人合建,以祀樞巡張兆羆、郡丞趙

廷標

各書院田一百八十五畝,該租穀一百三十八石。內胡文定公書院田八十畝,租穀三十九石。集賢書院田四十五畝,租穀三十九石。甘泉書院田六十畝,租穀六十石。以上田租,除丈歸僧道戶內起納《條鞭》外,餘穀供集賢、甘泉二書院祭祀及諸生會課支用。

社學 一在城南壇左,一在城隍廟西,一在雷家埠、一在依田、一在平頭村,一在南嶽廟前,一在皇華站、一在吳集、一在草市、一在沙泉、一在白杲。

學田 流杯池田租八石。嘉靖四年知縣彭簪置。

鐵爐沖田五十畝,在二十四都,係賀家田。三十都田十畝,係萬曆十二年置。

二十都。又田二十畝,係萬曆十三年知縣王三畏置,合前田共三十畝,內熟田二十畝,每年收租一十二石,作會課用。

學塘 大小二口,俱在學前。

學店 儒學左街。萬曆十二年修學餘銀置起店十四間,內將三間與楊典寶易地一片起塔,見存十一間,收租支費。

耒陽縣學 在縣南

先師廟,凡三間,東西兩廡各十二間,前為廟門,門

左為文昌祠,右為土地祠,俱廢。門之外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又啟聖祠、名宦、鄉賢祠、敬一亭、宰牲房、神廚各三間。廟左為明倫堂五間。後為尊經閣,今廢。東西列成德、「達材」 二齋,又西為教諭廨、訓導廨。廨前為儀門,又前為儒學門。門內號舍二十間,射圃、饌堂三間,今廢。學故在縣治東,漢侯寘始創。宋元符二年,江滋重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徐煜移置縣治北。天順中,御史龔謙捐金,命推官余敬重修。成化五年,知府徐孚、主簿韋鑌重建。正德六年,知縣王睿議建城垣,遂障學宮風水,科名稍衰。嘉靖四十五年,知縣蘇偉決意遷改,尋以丁艱去任,貽金四百餘兩貯待。至隆慶己巳,知縣劉太和始遷建學宮於南城外山川壇,科名復振。萬曆己亥年,知縣曾惟慤改移

文廟於明倫堂之前、至丁酉、庚子、癸卯、丙午四科。

《聯發》尋議於左邊空曠地造塔一座,取「文峰秀映」 之意。本學櫺星門外舊有泮池,萬曆四十一年知縣朱學忠捐俸鑿之,四圍磚砌,加石檻於其上。今歲久漸圮,舉而修之,尚有待焉。

杜陵書院 在縣治北二里,即杜甫祠堂處,左右書舍各六間。唐建。明嘉靖辛亥,知縣馬宣重修。

白石書院 即龐公祠基。嘉靖壬子,知縣馬宣為郡守蔡白石先生建。

社學 在縣南。天順七年,知縣張蘭建。嘉靖辛亥,知縣馬宣又增設於竈頭、上堡、新城、「肥田等市及城外中街,凡五所。今廢。」

常寧縣學 在縣南門外,大成殿三間,東西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