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歸亭於上。左為頖宮門,翼以觀瀾、朝宗二亭。廟後建尊經閣,下為明倫堂。明洪武七年,學前石櫃并詠歸亭洪水衝決,常德衛指揮孫德因修浚城池,乃於石櫃上創樓一座,以補其缺。永樂十五年,知府履應平因舊繕葺。景泰三年,知府朱縉於明倫堂左右建四齋:東曰志道、依仁,西曰「據德、游藝。」 號舍三十六間,饌堂廚房各三間。同知趙琰、通判崔謙、徐璟相繼修飾。成化五年,知府楊宣大加修治,及建立學門三間。八年,同知李泰因尊經閣圮,乃撤去,增修明倫堂,并建井亭一所。是年秋,泰承祀,井泉忽出,人以為異,構亭覆之。通判鄧察、教授周鑑修櫺星門,及繪飾「十哲」 兩廡賢像。知府王績增置樂器。弘治二年,知府卜釗等重修殿宇。嘉靖六年,知府方任復修,又闢地為射圃,立觀德亭。七年復建「敬一亭」 及增置啟聖祠於廟東。九年,知府趙永淳奉制撤去肖像,易以木主,改「大成殿」 為

「先師廟」 ,斥不應祀者二十人,增祀五人。《嘉靖》十六

年,明倫堂圮,知府陸垹重修。萬曆三十八年,知府劉一全令於櫺星門外瀦水西注之池。四十一年,知府胡大年、同知錢夢松等重修。天啟五年,江南艸坪山崩,石磬一塊,四角暨中五聲各別。分巡副使杜詩、知府李備取納明倫堂內。崇禎五年,署府事推官陳之龍捐俸重修廟并明倫堂。十三年,知府潘士彥重修。廟井、兩廡、櫺星門。嗣後兵燹疊經,學宮《茂艸》廟盡塌。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府王來慶鼎建廟井、兩廡、戟門。

名宦、「鄉賢」 、啟聖祠重修「明倫堂」 、碑亭等處。康熙六年,知府胡向華鼎建櫺星門,凡前工所未竟者,盡落成焉。七年,復捐貲創建「義學」 三間、左右廂房三間於

文廟東署教授事張之杜亦捐俸以襄其成云。

教授廨 在泮池之畔

訓導廨 一在學東北,一在啟聖祠右,一在滌牲池北,俱明萬曆三十五年知府張定徵建,今廢。

沅陽書院 按《一統志》:「在府城東北黃龍陂,宋末丁易東建,號石壇精舍」 ,元賜今額。遺址碑刻尚存。

社學 本府城內四坊,原有學四所。每學立教讀一人。成化年間,知府楊宣選耆儒為之。諭令民間凡有堪教子弟八歲已上至十五歲者,俱遣入學,課以養蒙。《大訓》《孝經》《小學》諸書。每月朔朢教讀,則率其徒詣府縣作揖。監司至,亦如之。今俱廢,學基亦為人所侵占矣。

義學 在廟之東滌牲池後。正堂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門樓一座。本府知府胡向華捐貲創修。舉人署教授事張之杜佐修。

學田 十處,共弓口四百六十五畝五分二釐。中則田二百一十五畝五釐,每畝租一石,該租二百一十五石五升。下則田二百五十畝四分,每畝起租不等,該租一百三十七石零。中、下二則,共該租三百五十二石一斗三升零。除完納正賦外,實該租榖二百三十九石四斗四升零。坐落新陂、長樂、永受、南七坵、趙塘等村內,常德衛軍田一分,租在總數中。

貢士莊 在府南。宋太守袁申儒以設官田創建,歲供貢生過省之費。詳《藝文志》。今失其處。月課學田 ,明天啟年間,分巡道杜詩捐銀一百兩,買田收租,以供學中月課諸生之費。其田畝有碑,勒明倫堂側,今亦失其處。

學倉 明成化間,知府楊宣建於各學。捐米六百石,府學二百,縣各一百。逐年生息,月支五斗,以贍增廣生。後廢。

武陵縣學 在縣西北隅。宋紹熙二年,知縣林夢英創建。嘉定十三年,知縣戴重熙繼修,并置祭器。元至正四年,縣丞忽都《海牙》再修。丙辰兵燹,惟正殿獨存。明洪武元年,知縣張子源修建。三十一年,知縣張九疇建明倫堂三間,講堂三間。景泰初,知府蔡壽以舊規狹陋,改建。

文廟三間:重修「明倫堂」 ,「知府張海建」 ,東西廡十八。

間。成化初,通判徐璟建學門三間。九年,知縣徐必效建兩齋:東曰《日新》,西曰「時習」 ,各三間,號舍二十四間,饌堂三間。又同縣丞徐源政重建櫺星門、戟門各三間。弘治十八年,知縣應能以歲久傾圮,大聿新之。至十三年,因建府第,白於工部郎中陳珂,存東偏之地以廣學舍,開西向之地以瀦泮水,增建學舍,遷修饌堂。正德十一年因泮池為勢家侵塞,諸生具呈都御史金,委官丈量,歸於學。十三年吳都御史廷舉浚修。嘉靖九年知縣馬負圖建「敬一」 亭一座。十二年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