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九人於其上,命帳下沈忠盡殺其家人,而後殺己。元天曆中,校官劉似建言立祠於此,配以宋末衡陽知縣穆演祖及沈忠像於傍。元學士宋本有《記》,提學薛綱有詩。祠即公所居宅之傍地也。今廢。

胡忠簡公祠 在府城西湖寺左。公諱銓,謫衡州,講學於此。後其季子為提刑,始立祠焉。後以其地建「濂溪書院」 ,移祠於學宮左。今廢。

向公祠 在開福寺傍。公諱子忞,知衡州,有善政,民立祠祀之。祠今廢。

皮公祠 在府治北。公諱榮龍,宋末官閣學士,為賈似道所陷,放歸經衡,以憂卒。衡人因立祠祀之。

二守祠 在石鼓山,宋劉清之建,以祀晉劉翼、宋王應之二人。初在朱陵道院,嘉定中遷此,今廢。

三賢祠 在府學東。祀宋丞相李迪、劉摯,中書舍人劉攽,皆以忠直謫衡,故祀之。今廢。

六賢祠 在府治東。宋劉清之建,以祀張九齡、韓愈、寇準、周敦頤、胡安國,名曰「五賢。」 嘉靖中,郡守孫德興為繪清之像於內,改為「六賢。」 今廢。七賢祠 詳石鼓書院。

鄒、陳二公祠 在花光山廣教寺。宋鄒浩、陳瓘俱以言事謫官,經此,留題寺中。知州劉清之立祠祀焉。今廢。

先賢堂祠 在城西。宋郡守王亞夫建,以祀李昉、張齊賢、劉清之、鄭向、胡安國、李椿、向敏中、王岩叟、李迪、寇準、劉摯、劉安世、鄒浩、陳瓘、胡詮、趙汝愚,凡十六賢。祠今廢。

魯察院祠 按《祥符舊經》,「監察御史魯維周,洛陽人,乾德中通判州事,卒於官。有遺愛,民思之,立祠祀焉。」 今廢。

朱、張二夫子祠 在府學左。祠燬,衡陽舊知縣阮標建宅處,即其地也。

張茂興祠 在九嶺下。元兵摽掠,鄉民張茂興同弟德興率眾戰守,鄉人德之,為立祠,扁曰「義勇。」

管公生祠 在府學宮後。公鄞縣人,諱大勳,萬曆庚辰視學湖南。藻鑑精瑩,務崇獎勸,一時俊髦蔚起,咸思砥礪,人服其公廉,為立生祠。郡人布政歐希稷有記,今祠廢。

南嶽行祠 在西湖寺右。正統三年,知府鄒良建,今廢。

痘。殿 在城南花藥山左凹,康熙五年建,《衡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南門外。

南嶽廟 ,在赤帝峰下。其制壯麗擬王者。正殿七十二楹,高七丈二尺,象七十二峰。自唐虞三代,舉望祭之典,秩視三公。至唐開元十三年,始封南岳為司天王,秩加三公一等。冠冕章服,五岳皆有名數。從司馬承禎之請也。宋真宗祥符五年,詔加南嶽尊號曰司天昭聖帝,后曰景明。后明時釐正祀典,始易曰「南岳衡山之神。」 後殿與后並處。東西為廊七十二間。前曰嘉應門。外為正南門,又外為櫺星門。外東為神廚,壽澗水遶入廚內,以供盥滌。循廊而出,溉田數百畝。廟中古松滿庭,皆千百年物,今剪伐盡矣。每歲春秋仲月,有司卜日而祭。明洪武四年,賜黃金盒一,重一斤,祭則捧香以獻。明季巳失所在。又有銅香鼎,不可圍抱。左有銅鐘,重九千斤,係元泰定元年甲子冬十月吉日鑄。銘曰:「陰陽炭天地罏,元橐籥禪範模,鑄成大器鎮天都,懸簴法音徹霄衢,綿億萬年福寰區。」 敕封鎮岳神鐘,今現存。

皇清順治五年,正殿燬於兵,像亦隨之,乃就《嘉應門》。

為殿造神像居焉

關壯繆祠 在縣治望岳門外。

韓公祠 即古「開雲堂。」

「三賢祠 」 祀胡文定、張南軒、朱晦庵配以致堂五峰林擇之,每春秋二仲致祭。

馬公祠 ,相傳為楚王馬希萼也。後周廣順元年,希萼為馬步、徐威所逼,幽之於衡山。衡山廖偃與其季父謀曰:「吾家世受馬氏恩,今希萼被黜,禍必不免,盍相與輔之。」 於是率臧獲及鄉人與師暠共立希萼為衡山王。則今之有馬王祠,固亦廖偃之意也歟。

康王祠 ,或曰宋高宗初封康王,後為金人逼而避於衡,邑人因之為祠焉。考之於史,高宗播